第十五章 中學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1 / 3)

音體美組 石衛東

當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勞動方式由密集型向集約型轉變,教育能否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培養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諸方麵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本文著重闡述中學體育教學與身體素質教育的關係以及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對體育教學的要求。

一、問題提出

體育教學是中學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機能能力;發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身體形態;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等。通過這些任務的完成,使學生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發展體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根據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全民素質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務也就是為了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成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由此可見,體育教育本身具有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尤其是全麵實施身體素質教育的任務。然而,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實施身體素質教育呢?

二、分析

所謂素質教育,實際上是個既舊又新的概念,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全麵深入理解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針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持續發展而努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毛澤東同誌提出的“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方針指導下形成的,是根據全麵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創造出來的教育學概念,《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了“應試教育”轉向以“素質教育”為主的軌道,這為中小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出發,以全麵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要麵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身,學會審美打下紮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麵得到全麵協調的發展。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誌強調素質教育有三個“要點”:一是“麵向全體學生”;二是“要德、智、體全麵發展”;三“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發展”。總之,素質教育具體地講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教育。可見,體育教學本身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貫徹實施身體素質教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明確以下幾點:

1.體育教學是實施身體素質教育的途徑。

首先,教師要確立素質教育的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安排計劃和內容上要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落實身體素質教育,采用以發展基本身體素質為主,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為輔的兩翼戰略,確保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其次,正確把握分寸,不斷改進教法和學習方法。學生的特點是精力充沛、靈活性好、接受能力強,比較活躍、好動、多變、直爽、爭勝好奇、自控能力差、情緒波動大、可塑性大,容易受社會、家庭、教育、生活環境的影響,“教人未見意趣,必不可學”,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光靠單一、枯燥、強製性的練習,無趣的教學易使學生情緒低落,鼓不起練習的勁頭,影響教學效果。隻有針對學生在各年齡段發育的特點,教師如能加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科學性,采用競賽、娛樂等教學的方法,就能夠消除學生聽而生畏和感到枯燥無味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比方說在小學階段,學生興趣廣泛,但不穩定,體育教學中,最初隻願意參加趣味性活動,對呆板、單調的活動易產生厭煩情緒。因此,體育教師上課時若能體現故事化、情節化、遊戲化和競賽化,則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階段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斷分化,易受性別、個性、體育基礎、教師的特長與教學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根據學生性別的特點,在選擇教學內容、采用組織教法時區別對待。高中以上的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更加深刻、穩定且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大眾性。因此說,提高學生的興趣,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俗話說:學習有法,教無定法。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有兩點必須明確:一是“引趣”,因為“引趣”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引趣”可采用形式多樣的遊戲、球類練習等手段,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情緒,並隨這種情緒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二是“學習”和“練習”中進行練習指導,並采用一定的身體素質強化手段,讓學生在有意或無意中進行大強度、大運動時的素質練習,既提高學生體能,又使學生不覺得疲勞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