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浮力”教學設計(1 / 3)

鄧建芳 甄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曆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係的過程。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氫氣球、大燒杯、紅毛線、演示小桌、水、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台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鐵塊、細線。

“教學設計”

(1)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領悟浮力,本節課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探究式教學法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做好分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但對初中學生而言,通過實驗總結出阿基米德原理難度較大,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較高,在實驗中需要測量4個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記錄六個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學生對於這麼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再加之實驗誤差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於是在教學中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彙總的方法,即通過探究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後,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並保留表一中的實驗數據。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時不再重複測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點進行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二。最後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即表三。彙總全班的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也節省了時間。

(2)本節課探究實驗較多,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對結論的歸納總結,為保證實驗過程合理、有序,使學生在頭腦中清楚地認識到如何進行實驗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在教學中采取實驗前留有充分的時間小組進行設計、討論實驗方案,在相互啟迪交流中達成共識,使學生確實明確實驗應如何進行後再分組實驗。這樣做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實驗中減少了盲目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過演示實驗形象直觀地在學生麵前展現出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教學評價方式”

(1)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形式多樣有分析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通過小組的交流與評估,給學生更多機會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雄辯的口才,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2)學生通過分組完成一係列探究實驗,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此次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和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製教學課件,準備各種實驗器材,多元化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學生分組,前後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組內自定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

2.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作用與目的

“引入新課”(約3分鍾)

拿出自製的浮沉子,讓學生去摸!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說物理學的好的一定能讓浮沉子沉下去!

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氫氣球為什麼會浮在空中?為什麼人遊泳時可以漂浮在水麵上?”

再讓學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現象,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的發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新課教學”(約35分鍾)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