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浮力”教學設計(3 / 3)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

學生會比較自然地將F浮與G排聯係在一起。

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後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在實驗前,全班討論實驗方案,找到最優方案。由於前麵已經總結了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點討論如何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明確實驗方案之後,分小組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2中,並進行分析。

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將表1和表2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填入表3,彙總全班的數據,得出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F浮=G排。適用範圍:液體、氣體。

〈反饋練習三〉

(1)兩手分別拿著一個小木塊和一個大石塊,把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同時鬆開手,小木塊上浮,大石塊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2)圖中,A為銅、B為鋁,它們的體積相同,則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

(3)某同學將一質量為300g的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則金屬塊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

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學生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

影響實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實驗中石塊偏大,卡在燒杯壁上,影響了實驗效果。

學生們熟知在液體中漂浮或上浮的物體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學生就說不清了。通過探究實驗引起學生的認識衝突,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本探究過程中的重點是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和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以及實驗注意事項,明確如何做實驗,減少了盲目性。通過交流評估相互學習加深對實驗的認識。

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形象直觀地將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展現在學生麵前,再分析石塊的受力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從而落實知識與技能第一個目標。通過反饋練習運用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一個目標。

引導學生建立F浮與G排聯係:要建立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重力有關係的課題需要老師慢慢進行引導。在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相同。也就是說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排開了液體,因此我們把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稱為V排,浮力屬於力,浮力的大小與V排有關係,還與哪個量更加接近?

講解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本探究的難點是課題的提出,學生一下子想不到將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係。通過按易拉罐實驗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理解起來較為容易。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彙總的方法。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由此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目標,過程與方法第二個目標。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1)教師應敢於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測量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分開(要注意提示學生保證V排相同,在兩次實驗中采取讓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但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隻有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才會受到浮力的錯誤認識,教學中可以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完整理解。

(3)本節課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方案進行實驗。如果仍有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不要讓學生留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