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測評(1 / 2)

第十八章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測評——由《再別康橋》同題課教學引發的思考

語文組 王東英

偶然間從《語文教學通訊》中讀到《再別康橋》同題課例,欣賞到了前輩教育者不同風格的教學。課改以來,專家們一直在探索“好課標準”,我市教科研中心也推出了“三四三教學模式”,這種關注以生為本的有效課堂的推廣,使我們紮紮實實地看到了模式性的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所起的良好作用。但我還是不禁思索一些問題:好課有標準嗎?統一的評課標準能真正達到公平評價嗎?“當堂測評”如何去製定?它的實效性在一節課內能具體而標準地測量出來嗎?那麼,詩歌教學的“當堂測評”如何製定呢?單另地出示“當堂測評”並不能顧及個性發展,也不易製定。我個人認為學生的每一個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次測評,就像我很欣賞各位前輩的不同風格課例教學一樣,因為他們都使學生從不同方麵得到了收獲、得到了發展!隻要學生有發展有收獲就是有效的課堂!隻是“有效”和“高效”的區別而已,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僅希望“有效”,更希望“高效”。

下麵,我將展示各位老師的課例和我的設計,在比較與思索中闡釋我的個人見解,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與指正。

課例一:教者是這樣安排的

(一)欣賞歌曲《再別康橋》,引出課題

教者有意創設情境,通過歌曲的悠揚和樂曲的表達來呈現詩歌的感情基調,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調,進而走入文本。

(二)朗讀、賞析、改寫課文

1.聽朗讀,劃出節奏。教者是在指導學生誦讀的方式,希望學生掌握有效的誦讀方法後,再進行品味欣賞。

2.講述詩歌欣賞的方法,並自我賞析。教者通過對節奏的把握轉入欣賞,注重了方法的指導,同時做了必要的示範,給學生有法可依,必將在效仿中取得進步。

3.組織學生討論,對自己喜歡的一節進行評價。教者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集思廣益,互相學習。並做了評價展示,使賞析學習得到了新的提高,也是很有收獲的。

4.改寫一節為情境性描寫。教者采用改寫的方式,把凝練的詩歌改為情境性的描寫,不僅是對理解文本的一次訓練,更是對語言的變化和運用的訓練,達到了以讀導寫之功。

(三)再讀詩歌,提煉語感

教者乘勢指導再讀詩歌,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達到課標要求的“發展語感”的效用。

(四)拓展閱讀,仿寫訓練

教者設計拓展閱讀,擴大語文教學的延伸力,以仿寫的方式提升創新能力,使學生借助文本又走出文本創作,達到語文教學的最高目的。真的是煞費苦心啊!

這節課教者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欣賞了詩的整體性,而且揣摩了語言,改寫仿寫也達到了以讀導寫之功,完全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是一個完整的“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學習過程。雖不見單另的“當堂檢測”做一回顧和保障,但學生的提升是必然的。很值得推廣!

課例二:教者是這樣安排的

(一)師講述與《再別康橋》三次交往的體驗,得出學習詩歌的三個階段——朗讀、鑒賞、創作

教者以個人的三次教學體驗不僅將個人的感受和學生做了交流,而且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了學生和作品間的距離,將學生引入作品。可謂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也是別具匠心的。而且還總結出學習詩歌的三個階段——朗讀、鑒賞、創作。雖是一種給予方式,卻使學生對詩歌學習有法可依。

(二)分組學習交流

教者采用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依照詩歌學習的三個階段(朗讀、鑒賞、創作)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在自我學習和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得到了發展。

(三)課題總結:講述本節的內心體驗並朗誦師創作的詩歌

教者安排學生講述體驗,就是對文本的一個全新認識,是一個有益的學習方式。朗誦老師創作的詩歌,這一環節彰顯的是教師,卻不見學生的創新,可見,缺少了學生的學習遷移和展示環節以及師生的評價,使學生的發展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有些遺憾啊。

這節完全是教師以己對詩歌的體驗來喚醒、熏陶學生,是一個學識淵博者的才藝展示,真正做到了“用思想垂釣思想”,用文字誘引文字,學生耳濡目染中定受益匪淺,然而卻看不到新課標要求的:“師生互動交流”和以生為本。

課例三:教者這樣安排

(一)展示同類情感詩歌三首,為引出課題作鋪墊

教者采用以熟悉的同類情感詩歌,奠定本課詩歌的情感基調。走近學生的熟悉區域,是拉近遷移學習的最好方式。我很讚同,也采納了。

(二)朗讀、賞析

教者安排感知文本朗讀及方法,在反複朗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深入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