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藝術特征
教者通過引導學生對詩歌的藝術特征的分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學生是對文章有了深入的挖掘了,但是缺少人文。
(四)讀背課文
教者通過讀背課文,對文本進行了熟記積累訓練,但沒有創新,實在有些可惜。
這節課對文章例子挖掘較深,學生是紮紮實實學到了東西,然而缺少人文,學生主動性發揮不夠,過多的字詞斟酌,使詩意缺失,顯然是不合新課標的。
而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感受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音韻所散發出來的強烈的藝術美。
2.過程與方法:朗誦品味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誦讀理解中使學生得到情感感染,也產生對自己學校的摯愛之情。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共同回顧幾首送別詩,如《贈汪倫》、《遊子吟》和文章《再見了,親人》,導入本文的離愁別緒。
2.解讀:康橋,徐誌摩。我設計這兩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同類情感的創設感受中,一接觸到作品就奠定了文本的感情基調,並把作者和文本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進而讓讀者(學生)去學習,達到三者間的共鳴。相信學生會被感染的。
(二)自主朗讀—師範讀—談感受
我采用先自主學習,再比較老師的範讀,這樣在比較閱讀後談出自己的感受是會很真切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文本,也有了自己的體驗。這一步驟,我對學生也做了一定的測評。
(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品味,欣賞
1.第一節:分析“走”“來”與“雲彩”的化身—生誦讀。
2.第二至四節:①思考詩中寫了哪些意象?用了怎樣的修辭?②指導朗讀。第二節,範讀—自讀;第三節,仿讀;第四節,自我分析讀。
3.第五至六節:①飽含激情得誦讀第五節。②共同研究作者忍心去放歌打破“康河的寧靜和諧”嗎?③感情回歸平靜,誦讀。
4.尾聲,順勢而誦,依然表達淡淡的憂傷與赤誠的愛意。
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始終以一根情線牽引著學生前行。真正感受寓教於樂的學習。學生學的也很美,是一種享受。
(四)閉眼構想詩的圖景,並填寫新的意境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出示師的作品:
那溪中的沉魚,是黃昏的導播;
池塘裏的幻景,在我的心底放映。
不是炫耀,隻是引導孩子們,你們也是可以創作的。閉眼構思並填寫合適的新意境,為文章添彩。既沒有脫離文本,又對文本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
(五)自由誦讀,即興表演詩伴舞
這一設計是一個回歸文本的環節,又是一個發展個性、張揚個性的環節。課前曾對有特長的學生有過類似的訓練,可以說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學情分析才設計的,效果或許不是很好,但我堅信:有嚐試就有延續。學生課下還會排練的,直到能登台展示。這也是一種小的綜合測試。
(六)齊誦,提升語感
(七)抒情收尾
自編:“啊,別了,新娘般的金柳;別了,軟泥上的青荇;別了,那沉澱著彩虹般夢的清泉;啊,我輕輕地、悄悄地,不願打擾他;別了,我愛戀著的母校!”或展示《沙雅娜拉》齊誦。收尾也不脫離文本,學生也會效仿吟誦一二的。
(八)積累離愁別緒詩
以上三課,我在分別欣賞了不同風格及觀念的教師展示出的不同課型,及其產生的不同效果時,我打心底喜歡每一例,我欣賞每個人的教藝、功底。麵對我自己設計的以讀為主的案例,我從學生時而激昂、時而傷感中感受到學生的理解與消化,喜歡與感染。自認為也是一節成功的課。可是我依然在問自己:好課有標準嗎?無疑,第一例是最合新課標的,然而我又不否認其他兩例,評價一節好課時,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從每一位教育者身上看到了閃光點,均有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三節不同風格的課,是否能用同一標準去評價?是否真能從同一標準中得出準確的評價呢?現在提倡“以生為本”“以學論教”,倡導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實際效果怎樣去測評呢?對於詩歌教學如何去製定“當堂測評”呢?我認為學習的每個過程就是一種測評!我們要靈活操作,不可拘泥於單另的“當堂檢測”環節。它潛藏於課堂又呈現於課堂,是一種隨堂的生成;更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階段性的測評會更突顯其成績。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薄見解,希望與同仁在研討中得到共勉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