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學生思維積極有效教學——由我與吳振宇先生的同題異構課《騎桶者》想到的
語文組 梁瑞珍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樣一種學生學習理念。實際上,在新課程的理念支撐下,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探究,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也應該積極地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借此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題異構課”的教研形式,便是這樣一個橋梁,它能夠通過反思不同教師之間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教學資源利用等,很好地使教師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共同研討、相互學習,進而取長補短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我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特地組織了青年教師與太原市名師之間的“同題異構課”,而我有幸與太原外語科技中學的吳振宇先生同講外國小說《騎桶者》,本次“同題異構課”讓我感悟頗深,現將感悟略表如下:
一、從容調動認知經驗,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文本
在作者和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認知經驗出發,通過我們常有的生活以及情感經驗來解讀作者以及作品。這相對於一些熟悉的場景來說,自然無可厚非,然而,我們接觸到的作品形形色色,涉及不同種族、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方方麵麵,自然地,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準確把握作品背景,從而也很難做到對作品以及作者所要表達思想的完全解讀。在我們的教學中,經常提到“知人論世”,即通過作者的生活背景來了解作者的創作狀態。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總是在有意的關注這一點,期望能夠借此來擴充我們的認知範圍。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經常會采用羅列一堆材料或者讓學生尋找資料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前者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後者學生有時則會敷衍了事,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知人論世”的目的。
教學方法的選擇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而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愉快的狀態下接受知識,成為一名教師能否有奪人之處的標準之一。在“知人論世”的處理上,吳先生通過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對作者的生活狀態、寫作狀態等基本情況一一做了介紹,通過對相關事件的了解,如同聊家常般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卡夫卡的世界,使得原本陌生的環境變得熟悉起來,單薄的一個名字變得豐滿起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被瞬間激發,從而實現了現實生活到文學藝術的完美結合。而我對這部分的處理卻極不盡如人意,我隻對這一偉大的作家做了簡單介紹,便急匆匆的轉入文本,學生在不知其然的情況下便被帶入了一個陌生的文字組合中,可想而知,其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多少。
二、通過學生設疑完成課文初印象,充分釋放學生思維
“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獨特的境界。”每個學生都有著創造的潛在能力。新課程理念中,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然而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設問題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學生也由於受教師、教材、教法等各方麵的束縛,大多表現出思維的從眾心理,因而很難形成鮮明而又有個性的見解。這樣下來,我們自認為是通過問題幫助學生梳理了文本,盲目地認為學生對問題的順利解讀便是對文本的有效理解。這樣在很大層麵上限製了學生的思維,既不利於學生有效理解文本,也不適合於大語文教學觀的推廣。
而在吳先生的課堂上,他尤其重視學生求異性的培養,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把自己感覺奇怪的地方畫出來,再經過思索討論提出見解,最後經過老師簡單點撥完成理解。這種做法充分解放了學生的思維,正所謂“不設疑,不提示”,給了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他從真正意義上鼓勵學生突破常規,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思考,這讓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選擇的需要,把思維選擇權還給了學生。這樣一方麵,學生從自我疑問出發,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麵,學生設疑的過程也正是解讀文本的過程,通過老師的有效指導,水到渠成地引出課堂重點,從而完成對文本的深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