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釋放學生思維積極有效教學(2 / 2)

三、基於學情,雙手準備,成功麵對“陌生”學生

在進行同題異構課時,不僅要關注教學目標和內容,還要充分考慮學情,了解學生及其需求才是教學成功的前提。而這也是作為一個在外校進行同題異構課的老師最難把握的。

由於在本校進行課程,雖然麵對的並非本班學生,但我還是事先打聽到了學生的情況,選擇了一個思維比較活躍的班級。在這樣一個班級中,不必擔心課堂會死氣沉沉,但如何成功引導學生,駕馭整個課堂則成為我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不敢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對課堂出現情況的不確定性以及專業知識的有限致使我在選擇教學方式時存在一定的考慮,對於我來說,能夠較為成功的駕馭一堂課是我的初衷,而對於學生思維的考慮則要放置其次了。

吳先生由於從沒有接觸過類似的學生,對學生的情況沒有一個完整的了解,所以在課程的最初設計上,有一些偏差。如當問到“借煤者為何要騎著桶去,而並非提著桶去”的問題上,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提出的可能性更是大相徑庭,這無疑讓任課老師難以把握,然而,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吳先生對於課堂和學生都有著成熟的把握,課堂上的機警能夠幫助他成功引導學生,從而根據學生情況及時進行課堂調節,這是像我這樣一個年輕教師難以望其項背的。然而,在本課的學習當中,學生缺少的依然是對外國文學作家以及外國作品的鋪墊解讀。對外國文學的結構以及思維方式的陌生,致使學生在思考時出現了一時的混亂。適當的增加一些相關方麵知識的閱讀,對表現主義的手法多一些接觸之後,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前段時間進行的太原市青年教師“成長杯”的賽講中,我所講的一堂課讓我頗受打擊。學生整堂課上死氣沉沉,讓我感覺無所適從,回來後分析,似乎與吳先生在我校的“同體異構”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一致,因為對所要麵對的主體是陌生的,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學情是很難把握的,雖然可能事先了解到學生的大致情況,但即便是同一分數段的學生,在不同習慣的課堂環境下,都會有著不同的表現,有的同學習慣於課堂上的“隻聽不發問”,有的同學卻習慣於“隨時發問”,這必然會產生差異,讓事先所設計的課程無法較好地展現。此後,我想如果不能像經驗豐富的教師那樣做到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那為何不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努力做到“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多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一些預設,這樣無疑會增大一些成功的幾率,一定程度上避免課堂上突發現象的發生。

一堂成功的課,總會帶給我們很多思索,而一堂“同題異構”課所帶給我們的思考,還要遠遠高於一堂普通課。“同題異構”課式的教學研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麵對麵交流和互動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同行間能夠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共享成功的喜悅。我們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許我們曾經為某個問題冥思苦想,困擾於胸,通過“同題異構”課教學的交流和研討,多維的角度、不同的風格、迥異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我們的教學或教研水平一定能夠得到較快的提升和發展。而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同題異構”課的實施,無疑像快速的成長劑,讓我能在經驗豐富的老師的課堂上,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實現切切實實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