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條適合的有效的教學方式——《父母的心》“5+1”教學模式探索與反思
語文組 王東英
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年單元“至愛親情”的最後一篇自讀課《父母的心》時,語文組的同事要集體聽課,並選優秀課例,於是,我希望通過采用我校“5+1”的教學模式,把整個單元的情感教育彙集於此,用真情去打動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親情、去思考生活、去抒寫真情。通過參考兩篇優秀課例後,我做出一些增減,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常言道:“子女是父母的心頭肉,”還有人說:兒子是家中的頂梁柱,姑娘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可見,我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近年地震頻繁,有一首歌《生死不離》曾唱出了每位做父母的心聲,感動了世界人民。(播放地震圖片並配樂)
今天讓我們走進日本當代小說家川端康成的小說《父母的心》,去感受作家筆下那份濃濃的親情和淡淡的哀傷。
二、出示目標
1.理解本文在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結構特點。
2.感受濃濃的愛心下麵籠罩著的淡淡的哀怨。
3.學會理解父母、關愛父母,珍惜親情。
三、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請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提示:主人公+事件)
四、自讀思考
1.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文中的父母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這是什麼原因?
2.課文圍繞送與不送,寫了這對夫婦作出的幾種決定呢?
3.他們既然把孩子送出了,最後又把孩子要回來,這源自於什麼?
五、小組合作交流,點撥提升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窮父母每次做出決定的理由。這些理由哪個最為感人?談談你的看法。
送長子:對方條件優越。
換次子:長子是接班人。
換女兒:老二和去世婆婆一模一樣(點撥:孝順父母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華)。
要女兒:女兒太小,舍不得,當爹的太冷酷無情。
2.到底是送還是不送,想象這對父母的內心在作著痛苦的掙紮,會說什麼話,會有怎樣的神情動作。從下麵提供的情境中選擇一兩個,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並選兩位代表演繹出來。
①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②送走長子時。
③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④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⑤要回女兒時。
3.點撥提升與補充:寫作特色。
(1)了解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陸續病亡,孤獨憂鬱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水晶幻想》、《千羽鶴》等。作品風格是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日本評論家認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川端康成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
(2)找一找,讀一讀。你還從文章哪些語言感受到這種“淡淡的哀怨”。
(3)拓展延伸:課文之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怨,還因為作者在結尾讓“那一家六口終於又團聚了”,然而,今後他們的命運將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說一段話。
4.成果展示。
請將你已搜集到的有關讚頌“父母情”的諺語、格言、詩句盡情地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
分享:①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中國諺語)
②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國詩句)
③烏鴉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英國諺語)
④父母的美德是兒女最大的財富。(法國諺語)
⑤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諺語)
⑥一父養十子之至情,較十子對於一父之情為深。(德國諺語)
六、當堂檢測
1.《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__(國別)____,當代小說家。他的主要作品是_____、_____、_____等,本文講了一件事,情節是________的,寫作特色是_______。
2.請根據拚音寫漢字:
yuán()故
無精打cǎi()
如數fèng()還
羨m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