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探索一條適合的有效的教學方式(2 / 2)

失魂落pò()

痛哭失shēng()

3.說出你對文中“父母的心”的理解(可以聯係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談)。

4.真情告白: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是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仔細想一想,平時你的父母所做的哪件事情最讓你感動,讓你真正懂得了父母的愛?請說給大家聽聽。

七、作業

1.請以“感悟親情”為話題寫一個片段,要有真情實感。

2.閱讀快車。

課外閱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國》等作品,感悟其作品淡紫色(紫,淡淡的紫,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風格特征。

八、反思

在“以學代教”的評價課改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今天,在鑽研教材,研究學生整合優秀課例後,我發現:

1.影像吸引、情感打動是拽緊學生思維的一根有力繩索。

教學前,未布置預習任務,直接進入課堂。當我創設情境導入時,我先從俗語引入,得到了學生的初步認可和接受。緊接著,我采用影像地震圖片和文字“正在吃飯的母親,在地震襲來的瞬間,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一旁的女兒,連手中的筷子都沒來得及丟掉。無情的地震奪走了母女倆的生命。但當消防官兵把她們從廢墟中刨出來時,她們僵硬的身體依舊保持著緊緊相擁的姿勢,在死亡的最後一刻,母親依舊保護著她的女兒……”配以成龍的歌曲《生死不離》做了感官上的吸引和情感上的打動。是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觀察到:學生在一曲熟悉而感人的音樂的感染下,在無數張震撼人心的地震圖片的感染下,每個人都表現出哀傷和揪心的痛楚的表情。這一情景創設已經將濃重的生死親情情感初次激起,進而轉入走進文本《父母的心》,發現學生對故事情節充滿了新鮮感,而且學習的欲望極高,並用心地讀完了課文,隨時做了旁批,一直都在用心地思考問題。

2.創設具有探討高度的合作問題,是激起學生心間漣漪的一塊金石頭。

初讀課文後,我又拋出如下的探討問題: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窮父母每次做出決定的理由。這些理由哪個最為感人?談談你的看法。

我觀察到在“送長子”、“換次子”、“換女兒”、“要女兒”幾次決定和理由中,

學生在積極地思考,並聯係生活實際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再做出合理的推斷;在合作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讓個人情感得到提升,心間思考的漣漪在慢慢地激起。

(2)到底是送還是不送,想象這對父母的內心在作著痛苦的掙紮,會說什麼話,會有怎樣的神情動作。從下麵提供的情境中選擇一兩個,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並選兩位代表演繹出來。

我通過再次創設文本情境,以緊緊抓住人物的心裏的方式,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交流,演繹,從中獲得情感上的理解與共鳴,理解到窮夫婦心理上的矛盾與痛苦,挖掘到文章的一個情感中心句:“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的撕心傾訴,為學生自我情感的升華埋下了伏筆。

因此,有深度的探討問題是激起學生心間的一塊金石頭。於是,順勢了解文章的特色“濃濃的情,淡淡的哀愁”,學生在談文本感受中深入把握了文章特色。

3.人文思想彰顯教育功能,人文教育是語文專題教學得以延伸發展的一種必要手段。

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教材的理解已經使工具性發揮了一定的功效,人文教育是必然的導向。於是,在盡情地展示有關讚頌“父母情”的諺語、格言、詩句後,又以檢測“真情告白”中以說和寫的方式,讓學生提升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首《相親相愛》的歌曲,再次奠定了“至愛親情”的血濃於水的情感基調,隨著歌曲,學生的情感在升騰,思想在提升,終於懂得了:“親愛我,我愛親”的情感互愛。

總之,整堂課學生沉浸在情感由淺入深的提升中,大聲地朗讀,積極地思考,深入地探討,使觀課的老師也感染到了這份親情的濃烈,一節課感覺學生從聽說讀寫都在自覺自願中得到了發展。但我總覺得容量還是大,時間上仍然覺得倉促,對處理文本的價值(如:用文本來回答提升)和分層教學,以及有效性的實現上,是否在已確定目標中還是高呢?是否需要細化、小化,以小目標的實現帶動大目標的發展?以及課下延伸學習又該如何繼續呢?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我將不懈地去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