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在有效情境中快樂學習(1 / 2)

在有效情境中快樂學習——參加太原市首屆“成長杯”片際第四小組的評委感受

數學組 張玲

2012年5月14日,太原市首屆青年教師“成長杯”新課堂團體競賽拉開了序幕,作為片際第四小組高中數學組的評委,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這次比賽是在29中的多媒體教室舉行,兩天的時間聽了11位教師的課,我收獲頗豐。

參賽教師分別來自11所學校,雖然排名有先後,但卻各有千秋,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有的老師開篇很能吸引人,用“母親節”收發短信進行導入,一下子就吸引了評委和學生,同時進行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教育;有的老師精通和學生的互動,利用年輕人活潑開朗的特點,能很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為這節課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次比賽采用的方法是同題異構,11位教師共有兩個課題,分別是《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和《概率統計的複習》。細細想來,有幾點引人深思:第一,創設情境部分,有3位教師在設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情境時,不約而同采用的是窮人向富人借錢,富人規定了還錢的方式,讓學生計算這樣的還錢是否合算。評委會猜想這是網上的資源,對於後麵的選手來說會影響得分的。第二,有2位教師在上課時說的第一句話是:“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第二位選手這樣的開篇就不會給評委留下好的印象。第三,有一位教師的觀課議課本中,聽本校教師的課極少,引發評委們之間的爭議。第四,有的教師的板書沒有設計好,多次擦黑板,影響了得分。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去經曆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小組排名第一的選手在一開始並沒有吸引住我,但在講課的過程中巧妙地創造了一個有效學習的情境,能和學生共同分析一些題目,娓娓道來,站在學生的右前方,一問一答,善於啟發,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達到了知識的鞏固和提升,更加清楚地明白了數學知識在考試中的易錯點和易考點,共同感悟“做數學”的樂趣。她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與展示,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她的語調和語氣絲毫不顯老師的權威,就像幾位同學在討論問題,我不知不覺就投入了這個課堂,連做筆記都忘了,直到下課的鈴聲響起。這位老師不但關注學生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節課的亮點是,整堂課都是學生在交流展示,糾錯板演,充分地展示了“兵教兵”,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教師的說話時間不超過10分鍾,讓人耳目一新。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麵得到進步和發展”。伊利尼茨卡曾總結出一條設置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衝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

一、創設生活型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

新課程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經曆探索、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意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因此,教師要多創設生活型問題情景,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內容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可創設以下兩個問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