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組 賈春霞
2012年5月21日、22日兩天我參加了太原市首屆青年教師“成長杯”新課堂教學團體競賽第四片區複賽的評委工作。我是初中理化生組的評委之一,在兩天十二位選手的比賽中,我們評價的主要內容有課堂教學(80%)和資料(教學設計、觀課議課筆記)(20%)兩部分。
在當評委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即使有些選手的年齡不大,教齡也不長,但是都有讓我學習的地方。就課堂教學而言,多數選手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出示目標的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輔導與指導比較到位,重視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科思維的培養;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內容與時間安排合理,組織有序且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教學技能比較熟練;教態自然大方,語言規範。但是在評議過程中我也發現一些問題:
有些課目標的製定有失偏頗,有些課的設計避重就輕,重難點落實不到位;教學技能有待提高;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有欠缺;達標檢測或有測無果或無;教師的板書需合理化、規範化;教學設計欄目不全,教學目標還不夠明確、全麵、具體;教學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有待於提高,要注重學生活動;觀課議課數量普遍不達標;沒有注意旁批和關注“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2+2”評價方式的應用為評價而評價。
鑒於以上發現和體會,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做如以下工作:
一、強化教學設計的設計
不僅做到欄目齊全,更要認真規範,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情,教學流程要突出學生的活動與課堂的預設,最好能把設計意圖都寫出來,課堂變化及處理要在課中及課後及時填寫作為反思的一部分;當堂檢測有並且要體現分層,還要有可測可量的通性,及時記錄反饋情況,以便修正下節課的目標與內容。
二、認真開展觀課議課
觀課議課本質的作用我認為應該是注重借鑒別人的經驗,是發自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僅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觀課議課關鍵在於對他人經驗的揚長避短。記錄觀課議課一定要欄目齊全,重要的關注點要做旁批。“2+2”評議方式落到實處,評出內容。
在此次活動中我印象較深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杏嶺實驗學校的李愛琴老師,她的課講得很好,尤其是教學設計和觀課議課筆記做得都非常好,一眼能看出這位年齡不大的老師非常認真,每一節課的設計都非常用心,每一篇觀課議課都有別人經驗的借鑒。第二位是二十中的張海山老師,那天的課上得不是很成功,但是我發現他的設計非常有新意。我感到教學設計真是要“設計”的,要用心的別出心裁的設計,站在一個設計師的角度去設計。從思路到載體都要精心選擇。他那天的載體很好,用的都是實驗,但到後來自己又混雜了其他的想法致使課堂混成一鍋粥。一個人無論有什麼經驗對於生活來說都是積澱,對於教學來說都是資源或素材。他能想到以實驗來設計是因為他有實驗教師的經曆。我想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一種曆練,對於我們的教學來說也能左右逢源,貼近生活。
站在學校教研室的角度來看待以上的問題,我認為。①我校的“5+1”教學模式合理,運用有待進一步深入。②學案不能完全代替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及學案的設計要體現集體備課的力量,發揮集體的智慧。③加強教師的基本技能培訓(例如:板書的設計及書寫的顏色要求等)。④注重課後的反思,不能為反思而反思。真正反思出自己課堂的優缺點,尤其是需要改進的地方,站在改進的角度(讓我再上一次我要怎麼上)。⑤對“學案”提點修改建議。
選修5第一章《認識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學習目標:
“情境導入”
主體學習、交流展示:
(體現探究,設置有價值的問題或活動)
點撥提升:
(重難點的突破:典例分析及學法指導)(附詳細過程充實學案)
達標檢測:
(呼應目標,體現分層)
“反饋彙總”
反思:
(如果再上一遍改變什麼地方)
備注:若用“學案”代替教學設計,必須再加上首頁與尾頁;以及課堂上“點撥提升”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