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組 張海蓉
“5+1”教學模式已經施行一年多,為探索適合我校學情的英語教學方法,檢驗自己的研究成果,2012年4月24日,我們開展了“與專家同題異構”的活動,英語組的兩位青年教師賈燕明和薑珊分別與成成初中部的王磊老師和第一外國語學校的張老師進行了“同題異構”教學。聽課現場摩肩接踵,連教室門外都擠得水泄不通。四堂課下來,無論講課者還是聽課者,都感慨萬分,尤其是我校兩位授課老師,由衷感歎道:“高手就是高手啊!”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課堂的低效是因為我校的生源差,尤其英語課堂,學生不敢張嘴,無法下手,逼急了隻會說“yes”或“I don’t know”。因此,全英語教學在平時的英語課堂尤其高中課堂很難實行,久而久之,英語課上成了翻譯課和習題課。麵對這樣的學情,張老師能用英語組織教學嗎?學生能配合上嗎?我們都替她捏一把汗。鈴聲響過,精神抖擻的張老師麵帶微笑走上講台,純正的英語口語震驚四座,學生立刻被懾服,但一臉的茫然又顯示出他們根本沒聽明白,低頭緊張得不敢出聲。第一環節的複習鞏固內容,雖然都是初中學過的有關病症單詞短語,但多數學生明顯跟不上趟兒,張老師察覺到了學生基礎薄弱,立刻改變了方法,像對待初中低年級學生一樣加上了豐富的手勢,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啟發,也許是被張老師豐富的表情和有感染力的語調所吸引,學生漸漸進入了情境,從小聲到大聲,逐漸有了回應。在隨後的環節中,很多學生竟然能輕聲說出英文,乖乖地被張老師帶進了學習狀態!看著學生自卑和羞怯表情逐漸褪去,我校的英語老師都被張老師的教學魅力所折服,深感自己教學素養之欠缺,但同時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沒有比較就沒有提高,在與高手的同台角逐中,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相比之下,我校老師的課堂設計雖然並不遜色,但是課堂的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存在明顯不足,一著急就會蹦出中文,回到老路上。通過這次觀課活動,一直困擾我們的全英語教學問題在專家的親自示範下有了解決的希望,正如2011年培訓時郭老師所言,即使再差的學生,也要堅持英語教學,長時間訓練後,一定會有效果。在隨後的座談中,教科研中心的孫靜老師讚揚了四位老師的教學課件和學案設計都體現了課改理念,重點突出、注重主體活動、體現了學科特點、激勵性評價做得很到位。同時也指出一些不足,例如:我校薑老師在交流展示環節缺少和學生的口頭交流,雖然學案設計遵照了“5+1”模式,突出了主體學習,但是在用英語組織教學方麵還是需要提高,孫老師的話非常懇切,她向在座的所有英語老師提出建議:英語教學一定要重視語境,不要讓學生孤立地去記單詞,所有的內容都要放在語境中,所有的環節都要為下一步做鋪墊。這些課標要求雖然在每次學習培訓中都會學到,此時重聞卻有腳踏實地的感覺,回想專家的示範課,的確做到了這些要求,真有豁然開朗之感。
創設語言環境,做好學習訓練鋪墊一直是英語教學的要求,但因為機械使用模式的緣故,逐漸被棄之一旁。因為不注重環節之間的過渡技巧,學生的學習心理得不到有效刺激,興趣得不到激發,學習心理就不能順利遷移,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王磊老師的課,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英語學科教學的獨特魅力。在創設情境上,王老師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王老師的課件之精美在同行中一直為人稱道,此次依然。他采用的是直接用篇章導入,在真實的語境中讓學生感知一般過去時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在學生挑選歸類後再做提升,這樣做避免了語法講解的枯燥。相比之下,我們的老師用單詞過去時變化規則來導入就顯得稍許平淡,雖然采用了搶答方式,課堂氣氛不錯,但由於缺乏語境,學生對時態的感知是甚為孤立的,後續單純的句型訓練也因缺乏完整的語境使時態的複習甚為機械,導致接下來的寫作任務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從形式上看,學生也有合作也有交流,但是設計的天生不足造成了目標無法順利達成,兩堂課下來,水平接近的兩個班級,效果涇渭分明。最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的過渡技巧,整堂課各環節之間用激趣方式過渡,可謂自然流暢,水過無痕,細節的設計意識非常強。富有戲劇性的是,初中兩位老師的課題是“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但由於短信發錯,王磊老師得到的課題是“一般過去時和現在進行時”,一般人看來,這兩個時態無論從語法上還是語境上都不容易找到關聯點,但王老師卻用一張圖片,一篇的關愛動物的時文,一段自己的錄音製作的聽寫訓練,自然而然地轉入現在進行時的複習。當時聽來,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設計思路之巧妙著實讓人歎服!不僅如此,王老師還根據課堂掌握的學情,及時應對,在寫作環節做了足夠的鋪墊。寫作前,他以自己為例與學生進行口頭交流,啟發學生自由交談,學生在互動中思如泉湧,紛紛動筆表達,積極展示自己的文章,氣氛非常之熱烈。一節原本以為會很乏味的“語法複習課”,在王老師手中,變得有聲有色,完全沒有枯燥的語法條目講解和單調的習題練習,而是在教師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牽引下,在聽說讀寫活動中,順順利利地達成了目標。鈴聲落過,舉座嘩然,聽者無不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