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犯錯誤的,對待這些孩子,我們一貫的做法是嗬斥、責備,甚至動手,反思一下,收到效果了嗎?學生表麵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後,依然故我,即所謂虛心接受,拒不改正。小林校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從此,小豆豆相信了自己就是一個好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並且努力向好孩子的標準努力。巴學園作為一所學校的成功在於,當別的孩子說這所學校是一所破學校時,孩子們一起喊:“這是一所好學校。”當家長不理解校長的做法轉走孩子時,孩子們都含滿眼淚不舍離去,這就是學校的魅力,這才是一所真正的好學校,他是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走進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巴學園,它存在於70多年前的日本,創辦者是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非常先進,值得推崇和學習。
巴學園起初並不是一所名校,在世俗學校評比中,它默默無聞,是一所不起眼的學校,但就是它,在日本教育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台風”,引起人們對教育的廣泛而深入的思考。人們不禁要問,教育的初衷是什麼?孔老夫子當年辦學堂初衷又是什麼?僅僅是為了培養72賢嗎?我想並非如此,教育是要惠及老百姓的,是讓老百姓享受文化帶來的精神方麵的愉悅。否則,孔夫子不會被後人推崇到那麼高地位。放眼周圍,不難發現,我們的學生除了做題還是做題,學生簡直成了學習機器,學校也就成了訓練營,學生生活的全部就是教科書,就是練習冊。如此一來考試分數是高了,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遇事的應變能力卻不容樂觀。因此,中國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而且一味地追求高分,教師頂著這麼大壓力,自然對學生的管理就比較嚴厲,態度就比較生硬。這樣一來,教育的和諧就會被破壞,師生間關係就不好調整,以至於造成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惡化。當然,這也並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上海正在推進的“家門口的優質學校”教育,不再把學業成績和學校排名作為考核學校的唯一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回歸教育的原點——真正關注到人的發展,關注讓教育過程更豐富,內容更貼切,使師生關係更和諧,多元化學習更能得到體現。
關注學生內心世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升華學生的內心世界。當然除了教師的人文關懷之外,也得要通過課程的滋潤,通過課程的開發使得學生產生崇拜知識,熱愛知識,進而努力掌握知識的情懷,並產生為之而終生孜孜追求的不懈動力。讓羅曼·羅蘭的“與書在一起,你的生活永遠沒有歎息”作為我們大家的座右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