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那些年他沒有上過講台(2 / 2)

孔子當年就明白,學生愛聊啥就聊啥,自己在旁邊當個服務員就行。現在老師上課和學生也有對話,不過大致都是這樣:“比喻的作用是什麼?”“形象生動!”基本上都是問題與答案的對號入座。這樣的談話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真實寫照。在學生的心裏頭永遠都覺得對麵站著的是威嚴的老師,不敢說心裏話,也不會說心裏話。一旦哪位不知趣的孩子說出了令老師難堪、下不來台的話,那可要吃不了兜著走。因為很少有老師像孔子一樣有涵養。所以多年來我們發現了一條規律:課堂上和老師爭辯的人數會隨年級增加而逐漸減少:小學班上往往有一堆“刺兒頭”,搞得老師心煩意亂,初中時就好些了,到高中“蹲坑講話”上課法已不可動搖,而在大學上課有雅興討論問題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還會被其他同學視為異類,因此,老師講課就像是對著空氣說話。可怕的是本來活潑可愛的孩子都要一動不動地坐在椅子上,但凡有亂動的便會遭到批評,而若是和別人說話則有如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高聲嗬斥立即傳來。

中國古人早就提出了“師道尊嚴”,而且從造字來看,“教”原本是個象形字,描述的是老師拿著棍棒監督孩子學習的場景。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與英文education恰恰相反,中文的“教”強調的不是引導自身的能力,其中“上”“下”二字明擺著就是說老師在上學生在下,地位差別一目了然。難怪社會上對教育的批評聲此起彼伏從未停息,學生家長的抱怨聲更是不絕如縷。一提到接受過的教育,大家紛紛拳頭緊握咬牙切齒一肚子苦水傾瀉而出。因為在中國的教育製度下,做一個好學生其實很簡單,那隻需要一些猥瑣的恐懼、個性的完全缺失。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隻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隻占14.9%。

談到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西方的大學校長和教授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就是“勤奮”,但同時也指出,中國留學生比較缺乏挑戰精神。什麼批判,什麼質疑權威,這些對我們的學生都好像是浮雲,我們的教育的最成功之處就是培養了“服從”,培養了膽怯。等到考試結束走向社會的那一瞬間,曾經讓你牽腸掛肚被視為至寶的那些知識立刻作廢,你直接按shift+delete鍵,立刻把它們從腦中永久刪除了,然後你就像一個新生兒一樣走進社會,完全沒準備,什麼都不會,適應度為0,跟題海打交道那麼多年再讓你跟人打交道,情何以堪啊!

外國老師對中國學生還經常有兩個印象:第一是缺少生活常識,自理能力差,第二就是不會和人交流。上課時候別人都討論得風生水起呢,而中國學生卻在那兒悶頭坐著。即使名牌大學畢業托福分數也老高,怎麼光會做題不會說話呢?難道都是聾啞學校出來的?反過來仔細想一想也不難理解,中國的教育把人的生命給一刀砍成了兩段:第一段你活著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考試;等20餘年後你把試都考完了,再開始活第二段,至於之前的一切,統統作廢。

錢學森臨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問了一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我想問題的答案不難推導。在孔子的時代,先秦諸子百家統統用討論法培養弟子,《孟子》《莊子》裏麵全是對話,拿顯微鏡你也找不到一個讓學生坐那兒幹聽幹背的。我想孔子他們肯定不希望看到今天語文書篇後赫然寫著“背誦全文”。他更不會讚同教室裏有被遺忘的學生。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在孔子的故鄉,昌樂二中的“高效課堂”稱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他們的課堂是學生成就人生夢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揚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靈的“跑馬場”。當學生在自我展示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幸福以後,便會以更積極樂觀的心麵對以後的人生,如果我們的學生都能以平等的身份與老師自如地交流,如果我們的學生人人都能站在講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鍛煉自己的膽量,教育便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催化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