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1 / 2)

教研主任 賈春霞

感悟一:做一個愛讀書、善積累的教師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在自己還是一名新教師的時候就讀到此書,時至今日,肯定會是另一番景象和結果,話說回來,今日讀到也有其非凡的意義所在。讀此書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閱讀很重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第二,教師要善於積累。

讀書、閱讀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對於教師來說,既是“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的手段,更應該是“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是一種內在的需要。“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隻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裏,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隻是滄海之一粟”。對於學生而言,閱讀是擴充知識的途徑,是甩掉“學習困難”帽子的手段。“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從教十年來我最大的缺憾在於:積累的文字太少。教育生活中並不缺少教育的機智,也不缺少師生思想碰撞的火花,隻是疏於記錄,而這些像曇花一般,過就過了,激動之後沒有了積累,這對於自己的成長來說是一個大損失。

在讀此書之後最大的感悟是一定要堅持寫教育的手記,把有意義的東西記錄下來。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不積累,一輩子隻是個教書匠;善積累,幾年就是個教育家。有些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淡出我們的記憶,也許曾經認為那麼刻骨銘心的人和事,在幾年或是十幾年後,在我們的記憶中已不占任何位置,唯有把它記錄下來,才能長久積澱,從中收獲經驗,汲取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從中提取出更多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智。

感悟二:備課重要

過去在教學上有一個比喻: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個比喻側重從知識的多少來說,實際上先進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找到水源。老教法是教師抱著學生走,新教法是教師指路,學生走路,而最先進的教法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新課程下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應該是學生終生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挖掘資源的向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獨立學習、獨立研究的指導者、促進者,客觀公正的評價者,熱心的社會工作者,課程設計的專家,令人信服的心理醫生。做教師一定要有智慧,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取舍的智慧備課能力,有上課的調控機智,還要有智慧的反思積累等等。

下麵我就近期看書學習和聽專家報告的一點心得整理如下:備課很重要。備課首先是備學生,然後備課程,備情境,備自己,備設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備課首先要備全體學生,備知識基礎,備基本能力和學生的情緒。備課程,就是整合課程資源。①備教學目標,全麵理解課程標準,清楚學習目標。教學目標應陳述為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會做什麼或會說什麼能夠幹什麼。拿教學目標可以檢測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②備教學內容,創新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力。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承載知識和能力的載體,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已。③備情境,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樂趣,提升效率。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有目的地為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及全麵發展而創設的最佳環境和場合的教學,以心理學為根據,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④備自己,相信自己、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備策略、備風格、備弱點、備期望、備形象、備話語。⑤備設計,完善綜合過程、形成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