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紅 田曉梅
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主要的互動形式,在教師的工作中它是教育學生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不是簡單的聊天,需要有藝術性。用好了,它可以在快速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同時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溝通,達到彼此信任,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用不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很有可能會引發新的矛盾,為以後的工作埋下隱患。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尤以與問題學生的談話或者說“批評學生”居多。在這個過程中,要完成了解學生、教育學生、傳播思想的目標,需要教師對整個談話過程有目標、有思路、有預設、能掌控。在十幾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經曆過自己與學生的交流成功或失敗,也耳聞過不少身邊老師與學生交流中的精彩片段或不妥言辭,在這裏總結為十條經驗向同行彙報:
一、注意場合,不衝動
中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作為老師,也理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所以,談話要分場合,盡量給學生“留足麵子”。大原則是學生的共性問題可以麵向全班談,個別問題最好個別談。然而共性問題要解決除麵向全體外恐怕還需個別談。比較典型的是在教育打架的學生時,決不能隻進行一套空洞的說教後,草草了事。一定要在個別談話時,遵循一了解,二理解,三分析,四感化,五教育的原則。總之,多進行個別談話是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
二、及時實施,不拖遝
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也就是要注意教育的“時效性”。比如,一個學生三天前沒交作業,你三天後才想起來批評,那有多大用呢?起不到作用,說不定還落個“就愛嘮叨”的壞名,以後也會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三、目標明確,不漫談
有一名教師在與上課經常睡覺的學生談話時問:“能不能保證以後上課不睡覺?”學生答:“盡力吧!”老師又問:“盡力?盡力是什麼意思?”學生無語。我想,你這樣問,希望得到學生怎樣的回答,要達到什麼目的呢?要他斬釘截鐵地說“能”你就滿意了嗎?他即使保證了又有什麼用呢,真的能做到嗎?做不到再怎麼做工作呢?這不是給自己下絆子,找麻煩嗎?像這種情況,他認識到自己的錯,今後不敢輕易在課堂上睡覺就算達到多半的目的了,至於提高自覺性,上課專心聽講那不可能通過一次談話就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也不必強求!
四、切忌囉唆,不反複
我常聽到有些老師教育學生囉囉唆唆,反反複複,眼看批評接近尾聲,卻又舊事重提,不知道談話要進行多久,目的何在!最後是搭上自己的業餘時間,誤了給孩子做飯,也並未達到什麼效果,實在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