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醫院罵名誰造成?(1)(3 / 3)

同樣是來自衛生部網站的統計數字,全國衛生總費用(即“全國當年用於醫療保健服務所消耗的資金總量”)由1978年的110.21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1289.50億元,增長了102倍;其中,居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由1978年的22.5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5098.66億元,增長了約226倍,遠高於同期 GDP 和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秘書長吳明江向媒體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公立醫院並非真正公立,國家投入隻占10%,醫院需要自籌90%的資金。“羊毛出在羊身上”,醫院90%的資金來自患者。

市場化一直是醫療改革的熱門詞彙,讓醫療吹吹市場的風,形成高效、公平的醫療競爭市場,這曾經是醫療改革的美好藍圖。現在,已有90%的資金來自患者,醫院不再亦步亦趨於政府的財政,這不就是醫療的市場化嗎?

事實上,中國的醫療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市場化曾經被大張旗鼓地從正門迎娶進來,大部分隻是噱頭,隻是裝模作樣地在醫療行業轉了一個圈,又偷偷地從窗口溜了出去,單單留下“患者自掏腰包養活醫院”這個市場後遺症。確切地說,中國醫療行業患上了市場化半身不遂。

中國的醫療從未出現完全的市場化。相反,由於口徑一致的“醫療涉及生命和健康,具有特殊性”的原因,政府從未完全退出中國醫療市場。還是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 82.8%的醫院、 95.1%的床位、90.4%的衛生人員屬國有和集體機構,而 52.8%的醫院、 80.1%床位、77%的衛生人員直屬政府辦醫療機構。絕大多數院長的任命權都在政府手裏,醫院的人事編製也直接或間接受政府的影響。盡管醫院也是聘任製,但醫生是否具有合法的行醫資格,還需衛生行政部門拍板,公立醫院如果要擴大醫生和護士的數量,也要掂量掂量是否觸及了嚴格的人事編製的底線。

求醫者絡繹不絕,醫院人滿為患。醫院若要擴大門麵,同樣自己做不了主。你以為是開一家小賣鋪,拿到工商部門的鮮紅大戳就可以了?醫療事關性命,需要衛生行政當局審批,即使新增科室和專業,也得相關部門點頭才行。

在管理體製上,醫院並沒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話語權,須在政府的框架之內運作。在財政上,政府扮演的並不是大包大攬的角色,僅有一小部分由財政負擔,絕大部分則由醫院自籌。

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匱乏,隻是醫院喊著“缺錢”的顯性理由,還有一個潛規則,就是他們還要應付一批覆蓋範圍少但就醫便宜得令人大跌眼鏡的公費醫療人群,這部分人又切走了應該分給醫院的一部分收入蛋糕。

2006年,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提供的數據嚇人一跳,“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以 850萬黨政幹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中科院調查報告);另據監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國黨政部門有 200萬各級幹部長期請病假,其中有 40萬名幹部長期占據了幹部病房、幹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開支約為 500億元”。

與帶“長”字的各級幹部的胃口相比,身體的治療療養更像是一個無底洞,在醫院享受無微不至的周到服務,出院後是甩手大爺,留給公家一屁股巨額醫療費。當然,政府的衛生費用支出也不全都用於公費醫療,龐大的公費醫療並不是政府可以承擔的。醫院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也會自己填補一部分公費醫療的缺口。

政府隻管醫院不管錢,醫院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緊趕慢趕,為了趕上市場化的盈利潮流,醫院還不得撒著歡兒地掙錢?不管是“以藥養醫”還是“以技養醫”,都是從消費者的腰包裏掏錢。在經濟負擔的驅使下,“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開始變味,醫院從患者身上斂財也就不足為怪了。2007年7月,福州市第四醫院甚至爆出同一個醫生看一次病,患者竟然掛了19次號、醫生開出19張處方的怪事!

消費者抱怨看病又難又貴,公立醫院也有一肚子委屈。曾在醫院擔任院長職務的吳明江,其牢騷值得我們深思:

“盡管醫療費用昂貴,但我講個大實話,在扣除了日常運營費用後,醫院每年能夠有8%的贏利就不錯了。其實醫藥費高,還是體製導致的。患者總說醫生收入如何如何高,我承認醫院裏有一部分專家水平高、收入高,也承認醫療隊伍裏有醫德、醫風不正的少數人存在。但在醫院裏,人數頗多的年輕住院醫師,什麼收入加一塊兒,一個月隻能拿到2000元左右,他們要維持基本生活,買房子更是不敢想。為什麼年輕醫生流失這麼厲害?他們的收入太低了!”

醫學生道路為何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