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藥品暴利誰之過?(2 / 3)

藥品暴利是“管”出來的?

同一個廠家生產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廠價每支隻有0.6元,在山東6隻一盒的批發價為3.85元左右,而在北京招標價為每支11元,到了醫院每支賣12.65元。

這是最新一期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的內容。而報道顯示,這種現象並非個案,多家藥企生產的多個藥品,從出廠價到醫院終端價的中間環節均存在1000%~2000%不等的暴利。

為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從2001年開始實行藥品集中招標,不可否認,藥品招標製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十幾倍、二十倍暴利的藥品卻都是“正大光明”經過了招標程序。藥品招標的製度防線為何失守?為何縱使有嚴密的招標程序設計,暴利藥品仍有空子可鑽?

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北京經銷商的一位負責人向央視透露,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廠價每支6毛多錢,他們公司以4塊錢的價格賣給醫藥代表,每支賺3塊多錢。但這3塊多錢並沒有全部進他們自己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標所花的費用。為了能保證藥品高價中標,他們必須打通各個環節,這筆費用就是所謂的推廣費。

這或許證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隻要存在價格管製,就會導致權力尋租,最終這些都將轉嫁到患者的身上。

藥品招標製度實行10年,而藥品暴利現象仍然難以根除,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將定價權下放給具體的市場交易主體,由患者、醫保機構和醫院、藥企、經銷商來決定。新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藥品供應商的談判機製”。顯然,這樣的改革應該加速了。

藥價:你在為誰的回扣埋單?

你瞳孔中映射出來的中國醫療素描,是曆史的真實表白還是喧囂浮華的幌子?真相還是假相,我們竟一時難以分辨。有的時候,你眼裏的真相並不一定就是真相。

當你因深陷醫院高價囹圄而囊中羞澀時,你可能大罵醫院是個徹頭徹尾的奸商主義者。我們發現,醫生的手術費並不高,紅包不一定要給,真正牽動高價神經的是藥價。

馬克思有一段精辟言論:“為了50%的利潤就敢鋌而走險;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法律;為了300%的利潤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中國的醫藥,有一個長長的產業鏈。在藥品從藥廠抵達消費者的途中,有很多中間人隱藏在利益鏈條中,不放過任何一個通過抬高藥品價格獲取利潤的機會。由於層層盤剝,一些本是出自尋常百姓家的平民藥,也在利益鏈條的包裝下,搖身一變成了令消費者咋舌的昂貴藥品。

2010年5月1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披露,15.5元出廠的藥品,在醫院的價格高達213元,藥價飆升了十幾倍。

長沙一位患有卵巢癌的患者,在湖南省湘雅二醫院進行化療,化療後醫生建議其服用一種癌症輔助治療藥蘆筍片,這種藥品從醫院購買每瓶要213元錢。後來,一位做藥品生意的朋友告訴她,從他那裏30塊錢就能買到,而該藥的出廠價隻有15.5元,經過層層蛻變,蘆筍片也麻雀變了鳳凰。

藥品利潤之高,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藥價飆升十幾倍未免讓百姓寒心。從出廠價的15.5元到消費者購買價213元,在整個產業利益鏈中,涉及人主要是藥廠、中間商、醫院和省物價局。其中,藥廠負責提供藥品,醫院受消費者委托采購藥品,中間商在藥廠與醫院之間牽線搭橋從中賺取利潤,省物價局扮演指導價格作用,即醫院在物價局的指導下采購藥品。

一盒蘆筍片,藥廠給出的價格是15.5元,這無可厚非。經過層層加價,到湘雅二醫院藥品采購負責人手中,已上漲到招投標平台網上的每瓶185.22元的規定價,醫院又順加15個點,最終變成了2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