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何時不再有毒膠囊?(1)(1 / 3)

兩大因素製出“毒膠囊”

2012年4月,央視曝光國內9家藥企的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鉻超標,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透過鋪天蓋地的報道不難發現,企業追逐暴利良心缺失、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是製造毒膠囊事件的罪魁禍首,我國對藥用輔料的監管亟待加強。

暴利驅使良心缺失

據《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的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按照《食用明膠》行業標準,食用明膠應當使用動物的皮、骨等作為原料,嚴禁使用製革廠鞣製後的任何工業廢料。但據業內人士表示,用皮革下角料生產膠囊很早存在,是行業內眾所周知的秘密。

中國日用化工協會明膠分會理事長王敬忠此前透露:1噸正規食用明膠的原材料,價格高達2000-3000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腳料,1噸僅需要100-200元。但是,進入市場後,1噸食用明膠的收購價都在2萬-3萬元左右。

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的規格標準主要按照“凍力”(指一定比例相同溫度下膠凍的軟硬程度)劃分。2010年版中國藥典要求,用於藥用明膠的明膠凍力不小於180凍力,並需說明它是專用於空心膠囊(即硬膠囊)生產用的。

報道指出,工業明膠一般價格在9000多元/噸,而180凍力醫用明膠的每噸價格在30000元以上,指標更高的醫用明膠能達到每噸50000元。按照2010版藥典的要求,一般藥用明膠價格是一般工業明膠價格的3倍以上。如此大的差價,吸引不法企業鋌而走險,用低價工業明膠以次充好,衝擊正規的藥用明膠企業。

藥用輔料監管不力

中國醫藥包裝協會副會長蔡弘指出,膠囊的問題其實是藥品輔料的管理問題。《中國藥典》對明膠空心膠囊有明確的標準。生產藥用空心膠囊必須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產品檢驗合格後方能出廠銷售。藥品生產企業必須從具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采購空心膠囊,經檢驗合格後方可入庫和使用。

廣州一名資深藥品檢驗人士稱,由於空心膠囊不是藥品成品,監管部門在對藥廠藥品抽檢時,一般也不會專門檢測。這得以讓問題膠囊從藥廠出門進入市場,一路順利闖關。專家表示,藥品輔料的監管相對藥品來講比較薄弱,不像藥品那麼嚴格,在2010年之前沒有對膠囊的標準中鉻成分進行限定,在2010版的《中國藥典》剛加入。

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會長宋瑞霖表示,拿工業明膠當藥用明膠使用的現象主要源自盲目的“成本控製”,他認為:“法規執行並不健全,而且截止目前一直對生產醫用輔料沒有實施過程管理。應該加強對醫用輔料的監管,從源頭上去管,對那些不重質量、沒有流程管理的廠家就不能讓它生產明膠。”

而藥品安全的“餡”和“皮”都應重視。任何一項產品或藥品,安全防範和質量保證如何,必然會影響整個體係的安全和保證。食品藥品監管者隻將眼光盯著“包子餡”,“包子皮”出了問題同樣了不得。如果隻抓藥品的“核心”和內部成分安全,卻忽視了外部的“皮”的質量,依舊會留下安全隱患。

肅清“毒膠囊”應徹查所有藥企

2012年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曝光稱,以皮革廢料熬製、國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藥品原料的工業明膠,被一些企業製造成“藥用膠囊”。

該報道引發轟動效應。節目播出當天,製造工業明膠的河北衡水市阜城縣學洋明膠蛋白廠經理宋訓傑就放火燒廠房,企圖毀滅證據,已經被刑拘。另一方麵,警方也對製造毒膠囊的浙江新昌縣儒嶴鎮不法商家展開行動,目前共查封生產線57條,抽檢明膠23批、膠囊成品78批,並對部分賬目進行查封,刑拘23名犯罪嫌疑人。

如果說之前曝光的三聚氰胺奶粉、含瘦肉精的豬肉,還能讓我們以“以後不喝牛奶、不吃豬肉”來應對的話,那麼這一次毒膠囊就徹底把公眾逼到了懸崖邊:人總是要吃藥的,我們沒有選擇。

痛定思痛,不難發現“工業明膠”與“地溝油”有幾分相似:它們本不該用於食品藥品生產過程,而工業用途的明膠、潲水油又是合法的,理論上說執法部門不可能全麵取締;上下遊產業間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揣著明白裝糊塗,把用於生物柴油的地溝油勾兌成食用油,把工業明膠做成藥用膠囊。

這就是一條唯利是圖、昧著良心掙錢的黑色產業鏈。要中斷這種罪惡,必須依靠強大的外力。近半年以來,在公安、衛生等部門的重拳打擊下,多條橫跨數省的地溝油產業鏈被端掉;對付毒膠囊除了嚴格執法、落實監督,也別無他法。

連膠囊廠老板麵對暗訪記者都承認:自家產品的鉻是嚴重超過國家標準的。老板心知肚明,但地方藥監部門為何沒能檢查出來?我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規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藥品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實施監督檢查,實施“強製抽檢”製度。依《中國藥典》規定,鉻和重金屬、微生物限度等都是明膠空心膠囊的必檢項目,而毒膠囊的鉻超標是幾十倍,怎麼就沒能檢出?是人出了問題,還是機器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