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事件,不是什麼鉻超標的“質量問題”,而是膠囊產業中相當數量的企業使用“非食品原料”,明知故犯。而且即使在建立了看似嚴密的GMP認證製度之後,監管部門也沒能及時發現問題。這些食藥監管失控的大問題,時刻威脅著國人的健康,而明星的代言責任隻是枝節性的小問題。輿論的批評炮火不要搞錯了靶子。
“膠囊之鄉”三大頑疾:新昌10年缺失藥檢部門
“毒膠囊”事件曝“膠囊之鄉”三大頑疾:無序競爭、家庭作坊、藥檢缺失
新昌10年沒有鉻含量檢測部門
僅僅10天前,或許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浙江新昌縣儒嶴鎮。這個天姥山麓的小鎮因央視曝光“企業用工業明膠生產膠囊”迅速進入公眾視野。作為“膠囊之鄉”,儒嶴鎮膠囊企業目前都處於停業整頓狀態。
也因“毒膠囊”曝光,一直隱藏在“膠囊之鄉”的行業病症,連日來在政府部門及媒體調查中漸漸浮現。而調查發現:企業無序競爭、瘋狂壓價,“企業化”家庭作坊,官方檢測力量長期不足等或是膠囊業“頑疾”所在。
被停業整頓的43家企業仍在等待政府發布複工消息;公安、藥監等部門的偵調正在繼續。新昌縣也加緊製定出台《關於加快推進新昌縣膠囊行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加強空心膠囊行業自律方案》、《派駐膠囊生產企業監督員工作方案》等。
“膠囊之鄉”能否“涅槃”?
1、無序競爭瘋狂壓價、轉而使用業明膠
2011年,儒嶴鎮GDP為16億餘元,而膠囊及相關產業貢獻率超60%。
這一切的產生,不得不提到潘光明,1950年代初,他在上海一家美國製藥廠打工,學得剛興起的空心膠囊製造技術。1953年回鄉,與另兩戶家庭合辦膠丸廠,生產出中國第一粒空心膠囊。當地膠囊業由此啟程。
新昌空心膠囊行業協會會長、天龍膠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良介紹,一粒膠囊90%以上的原料是明膠,明膠價格直接決定膠囊價格。目前市場上,醫用明膠原料主要是豬皮、牛皮、動物骨骼,由動物皮製成的“皮質明膠”售價3.5萬元/噸以上,“骨質明膠”達到5萬元/噸,而工業明膠不到2萬元/噸。由此推算,一般以“皮質明膠”為原料的膠囊成本為80元/萬粒,“骨質明膠”的膠囊成本為120元/萬粒。
“藥用膠囊的生產技術不難,工藝也不太複雜,主要包括溶膠、配膠、脫模成型等環節。現在膠囊都是流水線生產,一條完整流水線最便宜的隻幾十萬元。”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因進入者越來越多,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新昌膠囊業的利潤不高,規模大、有穩定銷售渠道的廠利潤在10%~15%,一般企業能達到5%~8%就不錯了。而在2004年左右,行業平均利潤超過20%。
該人士介紹,膠囊的現狀是供大於求,藥企在價格上占主動。有些對品質注重的藥企會選擇規模大、信譽好的膠囊企業要貨,品質得到認可會長期合作。也有一些藥企沒有穩定合作方,誰價低去誰家,一般膠囊企業就通過壓價爭訂單。“50元/萬粒,明擺著成本都不夠,沒問題才怪。這些劣質膠囊的產生,客觀上是劣質醫藥公司需求的結果。”
撐不下去的膠囊企業,有些鋌而走險,采用工業明膠為原料壓低成本;另一些選擇轉讓或重組,而部分接盤者、股東也選擇工業明膠作原料。這在被吊銷藥品生產許可證的5家企業身上能得到印證。創始膠囊公司創辦者為潘光明的兒子潘興法,但企業受查處時法人代表已變更為他人,潘隻占少量股份,因為前幾年經營不善,潘已將企業轉讓;而華星、卓康等建廠多年,因經營不善,去年重新引進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