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試圖改變行業怪現狀,舉報違法行為就是一種方法。“我們4月7日收到舉報信,直接點名了央視曝光的華星、卓康,以及之後媒體報道的林峰膠囊有限公司、瑞香膠丸有限公司。”當地警方表示。縣藥監局人士亦稱,接到舉報後就展開對“點名”企業的外圍查訪,“還沒進一步行動,央視節目就播出了。”
“股份製”家庭作坊“小低散劣”留隱患
“很多正規企業是由許多家庭作坊集合在一起的。”當地知情人士介紹,這些企業由數量不等的股東構成,每個股東有不同數量的生產線,獨立采購原料、生產、銷售,互不幹涉,隻是出廠時用同一商標。有些股東把生產線租出去,每月收3萬-5萬元租金。
發現,被吊銷生產許可的華星膠丸廠、卓康膠囊有限公司、浙江新大中山膠囊有限公司等企業,上述跡象明顯。
“我們公司10個股東,每個投資數量不一的生產線,去年5月開始重新組建。我名下隻一條,平時不參與原料進貨、產品銷售,隻是租給別人。他們用什麼原料、膠囊有沒有問題,我不知情。”卓康公司股東王女士說。
在華星膠丸廠打工的四川人章某表示,他和老鄉都在華星工作,因為不在同一條流水線,屬不同老板。廠裏有好幾個老板,每個都隻管自己線上的事,進原料、賣膠囊。“新大中山公司將12條生產線全租出去了,每條月租金3.5萬元。”一家膠囊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承包商各自生產、各找銷售渠道。
這種情況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02年官方對膠囊業洗牌式的整頓,過程曆時兩年,90%的企業被取締。新昌縣委、縣政府組織編纂的《新昌創業創新30年》一書如此描述當時的整頓成果,“儒嶴鎮配合藥監部門進行40多次集中整治,取締260多家無證無照企業,並鼓勵、引導企業聯合、兼並,提升規模。”整頓的原因是,當時企業魚龍混雜,不少企業為降低成本使用劣質明膠,還發生過互相詆毀、競相壓價等行為。
“當時並沒有真正取締小、低、散、劣企業或作坊,而是讓它們以聯合重組的方式成立新的‘股份’企業,繼續生產。‘換湯不換藥’的整治,埋下隱患。”經曆過當時整頓的企業家表示,這樣的“股份製”合作,股東各自采購原料、生產、銷售,存在隱患,隻要一個出問題,企業聲譽就受影響。同時,這些股東隻是借用企業這個殼使生產合法化,不會過多重視品牌、質量,“對質量的把關,往往考驗的是人的道德。” 因此,新昌的膠囊企業參差不齊,官方也按AA、A、B、C四等對企業分類監管。最優的AA級隻需每年抽檢兩次,全縣12家;A級18家,不定期抽檢;B級、C級共13家,藥監部門分別進行“隨時抽查”、“重點抽查”。縣藥監局人員表示,從曆年抽檢來看,效果並不理想,部分企業規避抽檢,“一去查,就把材料藏起來,風聲一過又生產,我們想查也查不到問題。”
3、縣藥檢所缺失10年、產品送檢僅靠自律
從此前的整頓可以看出,新昌膠囊製造業的問題早已顯現,為何10年後的今天還一直存在?
“由於各種原因,監管部門一直‘有心無力’。”縣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梁樟錢表示,主要涉及兩個方麵:當地近10年來並無專門的食品藥品檢驗機構,對日常檢查帶來影響;企業規避檢查,造成監管困難重重。
梁樟錢介紹,10年前因機構改革等因素,新昌食品藥品檢驗所被撤銷。在此情況下,縣食藥監局設立了“快檢室”彌補不足。“快檢室的全部檢測僅憑一個‘快檢工具箱’,簡單檢測能完成,但對膠囊是否鉻含量超標等根本無法檢測。”
2010年,新版《中國藥典》將明膠空心膠囊的鉻、環氧乙烷、氯乙醇等項目列入檢測指標,規定含鉻不超過百萬分之二。由於新昌官方檢測機構缺失,大部分企業購置檢測設備又存在資金缺乏、技術不足等,新昌空心膠囊行業協會29家會員自發組建成檢測中心,辦公地點就在縣藥監局。王偉良說,初衷是想讓中小企業也將每批產品送檢,實現行業自律,“但不知道是怕麻煩還是別的原因,去檢測的企業不多。”
民間檢測中心的尷尬不限於此。“中心是民間組織,數據無法作為執法依據,我們的檢測樣品,還要送到省、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梁樟錢說。
“去年,我們向上級提出設食品藥品檢驗所的申請得到批準。”梁樟錢稱。4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督查組組長沈傳勇在新昌也提到這點:縣藥檢所剛掛牌,還沒正式運行,下一步要通過增加人員編製、檢驗設備,增強檢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