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醫改路
醫療改革一波三折,不斷出台的醫療政策令人眼花繚亂,對於醫療,我們抱有怎樣的希望與失望?悲觀主義者說,醫改再完美無缺,終是一場空。樂觀主義者說,醫改是一場與生命有約的盛宴狂歡。
我們在其他服務提供者那裏感受到的是“顧客是上帝”的優待,卻不敢對“醫院的冷漠,醫生的冷臉”大發雷霆,甚至隻能賠著笑臉。
你看得起、看得上病嗎?你送過紅包嗎?你在醫院大手大腳“被花錢”,費用去了哪些環節?
河東,河西。30年,很多曆史大事在不經意間橫空出世,我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對於醫療,少有人發出“河東,河西”這樣的感慨。
醫改方案頻頻出台,市場派與政府主導派的紛爭不斷地冷下來,又不斷地白熱化。醫改的大旗揮了又揮,無數專家為浩大工程出謀劃策。回頭看過往,一路插起無數改革的旗幟:
1985—1992年為中國醫療改革的第一階段。1985年被稱為“醫改元年”,當年我國正式啟動醫改,政府決定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這一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稱:“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醫改的序幕由此拉開。政府逐漸向“給政策不給錢”的角色過渡,直接投入逐步減少。
1992—2000年為中國醫療改革的第二階段。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衛生醫療體製改革的幾點意見》,提出“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在衛生部門工作會議中,則要求醫院要在“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等方麵取得新成績。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陳敏章,在華東七省市衛生廳局長座談會上這樣鼓勵醫院,“如果等一兩年,其他部門、行業各種產業部搞起來了,甚至你自己的領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場、群眾就不需要你的產品了”。
199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出台,文件主要內容如下:
衛生機構要通過改革和嚴格管理,建立起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運行機製;
衛生機構實行並完善院(所、站)長負責製。要進一步擴大衛生機構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繼續深化人事製度與分配製度改革,運用正確的政策導向、思想教育和經濟手段,打破平均主義,調動廣大衛生人員的積極性。
旨在從根本上改變“政醫不分、管辦合一”局麵的變革,由於改革方針與行政權力的衝突,進行得並不順利,沒有得到全麵貫徹,同時醫院過於注重利益,並忽視公益性的轉變,也備受詬病。
2000—2005年為醫改的第三階段。政府在醫療投入上的淡出,導致醫院在財力上捉襟見肘,一些地方甚至不得不拍賣醫院和衛生院。2003年的SARS疫情則徹底暴露了中國公共衛生的缺陷。
以往的醫改把著眼點放在醫療服務的組織、效率和改製上,並沒有清晰地區分公共衛生(由政府負責、由政府財力支持)與一般醫療服務。“非典”之後,人們開始反思,要求增強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職責。然而,人們堅持的主張很容易從中立向極端傾斜,要求政府在公共衛生中負責,很自然地順水推舟擴大到整個衛生醫療部門。
2005年5月初,衛生部副部長馬曉華措辭嚴厲地批評了公立醫療機構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稱“應當堅持政府主導,引入市場機製”。 2005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2005年至今為醫改的第四階段。2006年9月,由11個相關部委組成的醫改協調小組成立,新一輪醫改啟動。
2009年4月7日,《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正式推出:
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全麵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藥物製度初步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突破,明顯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和醫療服務體係、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係、比較規範的藥品供應保障體係、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過去的醫改,不管形式看起來多麼令人振奮,人們卻仍在“看病難,看病貴”的悖論中輾轉。多年沉屙,能否因2009年醫改而消除,我們拭目以待。
新醫改能給你帶來什麼實惠?
2009年4月7日,《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推出,按照官方說法,這一《方案》具有裏程碑意義。那麼,新醫改,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實惠?
一、 醫療服務覆蓋範圍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