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指出,3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參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兩年左右時間,將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醫保”,確有困難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
這意味著除了城鎮職工外,以往被醫療保障邊緣化的農民、在異地打工的農民工、學生、下崗工人等,將在3年內享受醫保。
二、 保障水平提高
《方案》指出,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為50%,並逐步提高政策範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和門診費用報銷範圍和比例。另外,城鎮職工或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逐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
三、 部分醫療服務由政府埋單
《方案》指出,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3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2個渠道。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防治院、精神病醫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
這意味著將逐漸改變以往“政府做主,醫院自養”的運作模式,或許能改變醫院為獲取利潤,導致醫療服務價格偏高的狀況。
四、 公共衛生經費增加,群眾得病機會減少
《方案》提出,近3年將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
2009年開始投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將主要用於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實施規範管理。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為3歲以下嬰幼兒做生長發育檢查、為孕產婦做產前檢查和產後訪視,為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
健康危機管理中,防患於未然才是王道。對於某些疾病,如果不能提早預防,一經拖延,也有可能發展為嚴重的惡性疾病。美國管理學者戴維·奧斯本就曾說過,“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提供公共衛生經費,可以有效動員社會資源,提交預防疾病的積極性,讓人們少得病、不得大病、晚得病。
五、 人們有望用上低價藥
《方案》指出,嚴格控製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和貸款行為。推進醫藥分開,逐步取消藥品加成,不得接受藥品折扣。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
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物,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機構公開招標采購,並由招標選擇的配送企業統一配送。參與投標的生產企業和配送企業應具備相應的資格條件。招標采購藥品和選擇配送企業,要堅持全國統一市場,不同地區、不同所有製企業平等參與、公平競爭。
六、 “看病難”問題也有所緩解
《方案》提出,3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建設。2009年,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3年內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大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再高,也會遭遇天花板。13億人,如果有病就往大醫院跑,也難怪大醫院天天人滿為患。而那些可以解決感冒、腹瀉等小病的社區醫院、農村醫院則被打入冷宮,冷冷清清。大醫院與基層醫療冰火兩重天。
根據新醫改方案製度設計,居民如果患病,將首先被安排去基層衛生機構就診,進行初步篩查和治療,如果病情較嚴重,再向大醫院轉診,即采取社區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製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覆蓋範圍的增大以及投入力度的增強,將會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水平,有效緩解人們“大病小病都湧入大醫院”的堵車現象。
新版基本藥物目錄“年內推出”
備受關注的基本藥物政策正在醞釀新一輪調整。
2012年5月10日,從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由衛生部藥政司支持的基本藥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據神威藥業副總裁王偉稱,在該會議上,藥企達成了三大共識:取消(招標)唯低價,分質量層次招標,基層衛生院允許使用非基本藥物。
王偉說,共識隻是醫藥企業這邊的,“大家意見比較一致,每一條會上都有得到明確的結論”。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昨日預計,2012版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不會那麼快出台,“應該會在年底前推出”。2009年8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正式公布,該目錄的實施時間為3年。這也意味著,基本藥物目錄調整的時間窗口將在今年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