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改善醫療服務,推出了一係列便民服務措施,群眾看病就醫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初步緩解。
北京醫改:取消公費醫療
於2012年3月,召開的北京“兩會”上,一條擴大醫保公平的消息被正式確認:今年元旦起,北京市級機關、市級事業單位、市級高校員工共22萬人的公費醫療全部並入城鎮職工醫保。這項順應時勢的並軌改革2010年啟動,當年底北京區縣一級享受公費醫療的45萬人,已先期納入北京市城鎮職工醫保體係。
還有,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確定,中央在京機關33萬名公費醫療享受者也將於2013年納入北京市城鎮職工醫保體係。如果北京“公改社”能按已公開的改革時間表進行,意味著最遲至2014年元旦,包括衛生部長陳竺上醫院看病,也得使用北京市城鎮職工醫保卡--至少理論推導須如此。
2010年聞北京從區縣開始向公費醫療待遇開刀時,評論員曾撰文分析,這不隻是地方行為,是至少得到中央認可甚至指定的全局性改革試點,北京的任務是獲取試點經驗以便適時在全國推開。作此分析的邏輯依據在於,這是一項得罪“一個群體”的改革,沒有上麵要求和部署,地方不必也無須站出來當“出頭鳥”。聞北京試點從今年起向在京中央機關覆蓋,評論員再次預判,在不遠的將來,全國所有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估計都將納入城鎮職工醫保體係,屆時,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隻供少數人享受的公費醫療,將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曾經“欠公”的曆史記憶之一。
公費醫療相對於城鎮職工醫保,可供公開討論的“待遇”有三:一是門診和住院報銷比例在城鎮職工醫保報銷比例多次上調後,前者仍明顯高於後者;二是公費醫療享受者每月無須支付參保費,而城鎮職工醫保則須由個人繳納參保費在前;三是巨額公費醫療支出長期由財政承擔“無限責任”,花的全是納稅人的錢,而城鎮職工醫保則由個人、用工單位共同承擔,財政至多承擔為醫保統籌基金托底的“有限責任”。所以,舊製不改,基本醫保公平就是一句空話。
北京取消公費醫療後的個人繳費比例與眼下城鎮職工醫保的繳費比例一致,並按照職工醫保待遇進行報銷。如此簡單並軌,意味著原公費醫療享受群體門診或住院的待遇將雙雙降低。但據媒體報道,原公費醫療人員還可享受補充醫療保險。所謂“補充醫療保險”,是用人單位或個人自願購買的,以提高職工保險待遇水平,受到國家政策鼓勵。不少央企、地方國企包括“非事非企”機構,但凡手頭能額外弄來銀子的,都在爭先恐後購買。當然,眼下人們仍不清楚,原公費醫療人員享受的補充醫療保險由誰及從何種渠道出資?
經此衡量,北京此項改革所追求的社會公平依然係“相對公平”,但能順風順水達到此目標已屬不易。原因是,對已到手的既得利益,采取“贖買”而不是一次性“剝奪”,改革的推進就會相對容易。所見,輿論對此項具體改革的漸進,要抱有足夠耐心。
評價此項改革的價值,我們更願用“新醫改”作為參照物。“新醫改”實施已三年,每前進一步都十分不易,回潮與反複始終相伴相隨。“新醫改”所重點確立的基本醫療服務的實際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政府究竟肯承擔多大的財政責任--以此觀之,哪個地方的公費醫療早些並入城鎮職工醫保,哪個地方的“新醫改”推進就會提速--這背後隱含的“利益邏輯”是,一旦公費醫療不複存在,醫改的組織者也就變成了“新醫改”的直接受益方。而在此前,他們“超脫”到僅需扮演“蛋糕”分切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