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改:“雙信封製”真能從采購起降低藥價?
基本藥物政策調整之年,對醫改“安徽模式”的質疑並未平息。
對於一直以來對安徽模式的頭號質疑--“安徽模式實際上就是低價原則”,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徐恒秋昨日在於合肥舉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醫藥企業營銷高峰論壇會上稱,“雙信封”模式並不是唯低價中標,隻有技術標合格的才有資格參與商務標的競爭。
徐恒秋援引數據稱,以160萬單位的青黴素為例,共有14個生產廠家投標,技術標評審中,淘汰了7家規模較小的企業,包括報價最低的四川製藥製劑公司。
核心是“雙信封製”
徐恒秋說,安徽是在醫改的大背景下推進基本藥物招標采購的,從藥品的降價入手。
按徐恒秋表述,降價的方式包括兩點,“第一,招標,把價格壓得低低的。第二,實行零差率銷售,政府對於零差率部分進行補助。”
而這正被視為安徽模式的核心。2010年8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實施方案(2010年版)》,由於方案在包括雙信封招標、量價掛鉤、單一貨源承諾、生產企業承擔配送責任等方麵實施了諸多“創新”,被業內歸納為“安徽基藥采購模式”。
徐恒秋透露,安徽省已經在探索公立醫院非基藥招標。
他說,在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目前安徽省已經形成“總量控製、量價掛鉤;遴選前置,招采合一;提高門檻、保障藥品質量;上下聯動,左右聯動”的公立醫院非基藥招標政策。
“關於公立醫院非基本藥物招標還不能完全采用雙信封辦法。但是必須要在這個基礎上有突破、創新。”徐恒秋說。
“安徽模式”中,基本藥物采購最核心的是雙信封。雙信封一個是技術標,一個是商務標。
所謂“雙信封製”,即投標人要將投標報價和工程量清單單獨密封在一個報價信封中,其他商務和技術文件密封在另一個信封中。在開標前,兩個信封同時提交招標人。在基本藥物招標中,“雙信封製”讓供應方不得不壓低報價。
徐恒秋說,雙信封的作用是增大了企業的競爭力度,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幹擾,最大程度降低藥品價格,增加招標的透明度。在該模式下,由安徽省藥監局幫助把質量關。
“對中標企業生產的藥品,對企業而言,你所有生產的藥品,你一年之內有兩次被省級以上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公告為不合格的,你就出局。對於中標的藥品而言,如果一年之內有一次被省級藥監部門公告為不合格產品,你就不合格了。”徐恒秋稱。
然而一位與會人士指出,“雙信封製”實際上的漏洞是,在基本藥物招標過程中,技術標合格的企業並沒有計算質量權重,這導致合格的基本藥物招標取向實際上由“質量優先價格合理”變成“質量合格價格最低”。
平均降價逾50%”
頗有意味的是,在同一會議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提醒,把所謂“安徽模式”(零差率、收支兩條線、選最低價格中標)推行到公立醫院是2012年最大風險。
於明德說,“如果你全盤把安徽經驗照搬到公立醫院,就要出大問題。這裏有若幹條完全不適用於公立醫院的經驗,你要是硬搬過來,為了一時的成績,會害了國家,也害了老百姓。”被視為全國試點的安徽模式本身已經難以為繼,存在“在省級招標平台上,很多廠家雖然有百分之百的配送率,但是實際配送的入庫率並不高”、“藥品供應短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