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醫改醫改,真的能改?(2)(3 / 3)

徐恒秋在會上援引相關數據逐條否認了對安徽模式的質疑,稱該模式“進展順利,運行良好”。2011年,與國家最高零售價相比,安徽省的國家基本藥物平均降價率為52.8%,安徽省補充藥品平均降價率為51.7%。與此同時,僅2011年,安徽省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包括補充藥物)采購費用與國家零售指導價相比,節約了22.8億元。

“我們當時覺得平均降價52.8%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但是現在和其他省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徐恒秋稱。我們的基本藥物本來是300多億,因為平行藥物招標現在隻有十來個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安徽全省鄉鎮衛生院、二級、三級醫院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加在一起一年的醫療總收入是160億左右。

安徽模式實施以來,基層藥品省級統一采購,不僅使藥品價格下降了,還提高了用藥安全性。據監測,2011年,安徽省基層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了60%。然而盡管有徐恒秋的種種解釋,但是藥企的感受與這些數據的差異非常大。一位與會產業研究者表示,為什麼企業的感受和政策製定者披露的信息會有產生那麼大的差異。以什麼作為基數比較重要,數據的增長關鍵看以什麼作為參考。而安徽模式到底怎樣並不重要,關鍵是對藥品形成定價的機製。目前看來,這一機製遠沒有理順。

看得到的醫改未來?

看病,對於富人或許不算什麼;對於收入較低的人,或許就隻能“小病拖著,大病等死”,或者砸鍋賣鐵了。一場大病,就可能把一個不富裕的家庭拖到貧困線上。看得起病,看得上病,既是一個人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一個國家的民生必答題。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即使是舉全國之力勾勒的藍圖,在向理想高亢邁進的途中,總有一些看似不經意實則必然冒出的不和諧插曲,有意無意地消耗著我們的信心指數。2009年4月,新醫改出台。僅僅一年後,在湖南就冒出了醫藥醜聞--藥品高達1300%的利潤。私以為,要徹底改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可嚐試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其一,保證新醫改方案堅定不移紮根現實土壤。

如果新醫改方案能夠在現實中得到切實貫徹,那麼,人們就能從醫改中獲得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更多的人被納入醫保範圍,人們“看得起病”;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提高,人們“預防得上病”;有更多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行政村衛生室成立,人們“看得上病”。

然而,政策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當各項政策歡歡喜喜從中央的文件一層層向現實的土壤滲透時,現實的反應並不能與政策達到分秒不差的吻合,可能會出現偏離,甚至南轅北轍。

所以,政策的執行力直接決定著政策到底是嘩眾取寵的噱頭,還是真刀實槍的作為。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督,保證各項政策有序落實,以免惠民的政策打了水漂。

其二,掌握好公立醫院公益性與利益性的度。

新醫改方案提出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藥品加成收入被強行砍掉,似乎可以解決醫生漫天要價的問題,患者藥品負擔有所降低。

但是,政府的財政補貼並不多,難以滿足醫院的支出,誰來補償這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