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醫改醫改,真的能改?(3)(1 / 3)

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收入為例,醫療收入占53%,藥品收入為40%,財政補助收入隻有5%,其他收入占2%。如果少了藥品收入這個大戶,醫院的財政收入會出現大缺口。

如果財政補貼不放鬆錢袋子,打著“公益性”旗號的醫院隻能暗地裏向市場靠攏,最終叫苦連天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是醫改大方向,“忽視對醫務人員的支持,‘堅持公益性’難達目的;而過於強調醫務人員待遇,忽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任務,醫院的發展就會跑偏,就會發展為創收的積極性”。

如果隻注重醫院的公益性,頻頻打著“白衣天使”的旗號,號召醫務人員在堅持清貧的原則下恪守職責,缺乏相應的激勵機製,恐怕會出現大批逃兵,或者滋生醫療服務的尋租現象。

因而,把握好公立醫院公益性與利益性的張力,一方麵,對於消費者,公立醫院著眼於公益性,為公眾提供優質廉價的服務;對於醫院的大夫與護士,則要實施相應的激勵機製,最大限度動用資源,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畢竟“白衣天使”也食人間煙火。

協調公益性與利益性的關係,增加政府的財政補貼是關鍵。

其三,引入競爭機製,降低民營資本的進入和生存門檻。

如果在政治、法律以及政策層麵上保障民營企業有進入的權利,隻要不是“經濟成分”門檻,不管進入這一行業的技術、資金、經驗門檻有多高,民營資本也會克服一切困難,成功打開市場之門。

政策上,民營資本在醫療市場的生長空間日漸開闊和明朗,但在政策上的口子,並不意味著豁然開朗到淋漓盡致。民營資本政策上拿到了“尚方寶劍”,然而,一旦紮根現實的土壤,又會遇到種種政策、道德乃至大眾文化上的歧視,這就是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市場遭遇的現實玻璃門。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大眾,應逐漸打消對民營資本的歧視,讓更多的民營資本獲得與公立醫院公平競爭的權利與社會環境。如果醫療市場的鯰魚效應發揮得出色,“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也會得到改觀。

回首醫改已三年

自2009年4月新醫改方案正式亮相,三年時光已然消逝,新醫改迎來了初步總結的時機。

如果把醫改各方簡單分為供方和需方,則可見立足於需方的全民醫保正在穩步推進,而立足於供方的公立醫院改革等仍在深水區艱難尋找可行的航線,但是兩者的改革進程卻無法割裂,需方改革的順利推進,亦能倒逼供方改革前行。

全民醫保是亮點

全民醫保,其本質是讓群眾看病有了“兜底網”,保障了群眾能夠獲得合理可及的基本醫療服務。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把全民醫保作為公共產品向城鄉居民提供,其難度可想而知。

按照醫保對象的屬性劃分,全民醫保總共包含三個方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和職工醫療保險。

其中,成效顯著的當屬新農合。最新的數據顯示,2012年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為每人240元,人均籌資水平將達到300元左右,是2003年新農合開始試點時的10倍。到2015年,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將達到每人每年360元,將逐步實現八億農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新農合推行順利的原因,是因為從無到有,沒有受到部門利益牽製,改革阻力較小。全民醫保的另外兩項內容亦有重大進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率達到95%,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