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丁肇中——分數不是孩子的命根(2 / 2)

第二,過於看重分數,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天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願望。不論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都希望考出好成績,但是,成績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一段時間的家庭和諧程度、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處於某種特殊階段、孩子在考場上的情緒狀態……如果父母看到分數不高,不問青紅皂白,輕則辱罵一番,重則毒打一通,會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傷害。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自暴自棄,逐漸開始厭學。

第三,過於看重分數,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與家長的對立情緒。年齡小一些的孩子,他們還不理解父母注重分數是讓他好好學習,出發點是好的,他隻知道自己沒有考高分,會被爸爸媽媽訓罵;而得了高分的孩子,大多數都會受到父母的表揚和獎勵,因而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隻愛自己考的高分而已,這樣,孩子就容易在情緒和行為上與父母對立。

以上分析,其目的不是要矯枉過正,讓父母徹底不重視分數,畢竟分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關注孩子的成績,也是父母關心孩子的一個具體表現,但如何看待分數,卻是一個科學而又嚴肅的問題,它反映著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態度、方法及其成敗。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成績上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重點看孩子的相對分數。試卷上的分數是絕對分數,相對分數就是對孩子做自身的縱向比對,與以往相比,孩子是進步還是退步了,進步就要給予孩子適度的表揚,退步了也要和顏悅色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其實,幫助孩子科學、準確地分析試卷,總結經驗教訓,這比孩子的分數更為重要,也更有價值。

第二,不要規定硬性的分數指標。硬性的分數指標,會降低孩子學習知識的樂趣,壓抑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和厭學情緒。甚至還可能使孩子為了分數指標而作弊、或塗改分數、撒謊等,這些不良品格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更大。在這方麵,丁肇中的母親就做得非常好。她不要求孩子必須考高分,她更注重一個孩子智能的發展,而不是死板知識的獲取。

第三,對分數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剛開始上學的孩子,由於知識難度低,以及孩子本身對學習的新鮮感,取得高分比較容易;隨著年級的升高,科目會增多,內容會加深,相對來說考高分就不那麼容易了。還有很多其他情況都值得分析,這不是在為孩子考低分找借口,而是給孩子一個客觀態度的表現。

第四,分數≠才能。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能力,除智力之外,還包含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運動能力等。人的許多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都是不能量化的。循規蹈矩的人,在學習上往往容易獲得好分數;而在求知上異想天開的人,卻常常思維活躍,還可能有創新。論分數,後者不如前者,但論思維能力,後者可能更有潛在優勢。社會發展表明,應試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被人們認可。因此,父母不要僅憑借分數就看高或看低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潛力,千萬不要因為分數而埋沒一個人才。

總之,分數永遠隻是個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也更不應該是衡量家長要不要愛孩子的標準。

§§第三章 最成功的育子故事——文學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