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一個不流血的戰場(3 / 3)

我說:“既然五百塊錢就可以買個指標進重點,你還是應該去找你的這位朋友幫幫忙,這不比我找王偉更省事。你想想,我去找王偉,王偉要是幫上了這個忙,你總得請人家吃頓飯吧,一頓飯少說也要五百塊錢呀!”

小弟是個精明人,聽我這麼一講就說再考慮考慮。

幾天後的一個上午,我忽然接到黃女士的電話,說九中傳出了提前招生的消息,問我要不要讓小明去試一試?

我說:“小明就不試了,他不準備在萍城上初中。”

她有些惋惜地說:“你們真的下決心要走嗎?小明就是不在這裏讀書,其實也可以報個名,去考考試試,看一看自己的成績怎麼樣也好哇!”

我說:“還是算了,謝謝你的好意。”

過了一會兒,她又來了電話,說她想去給王東東報個名,希望我陪她一道去看看。

我答應了她。

因為我想到了玉兒,不知小弟是否也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兩口子不是正為玉兒進九中的事犯著愁嗎?如果玉兒能正大光明地考進去,他們也就不用再去求人了。

於是我當即給小弟打去電話,小弟說他還不知道有這件事。還說現在各種各樣的消息滿天飛,不能全信,也不能一點不信,便決定跟我們一起去九中看看。

下午三時,三人約好在九中門口碰頭,然後小弟就帶著我們直接找到了分管招生工作的一位劉副校長。

小弟問劉副校長:“聽說你們要提前招一部分初一的新生,已經開始報名,是不是真的?”

劉校長承認:“有這回事。這次我們提前招生是麵向下麵的區縣,主要招收那些不在市區,更不在我們學區範圍內的一批‘尖子生’,屬計劃外招生。

當然市區也會招,隻招十名左右,不過有一條,需要參加考試,考上了,就和

下麵區縣招上來的新生一樣,都還要繳納一定的費用。”

黃女士對費用的事極為敏感,就問:“費用大概多少呢?”

劉校長說:“暫定五千元。”

小弟聽了麵無表情,黃女士卻情不自禁地撇了撇嘴。

劉校長還強調了這次提前招生的條件:“第一,必須是尖子生;第二,必須是三好學生。符合這兩條,我們就會想法去爭取;不具備這兩條,一般不予考慮!”

聽說門檻這麼高,黃女士首先就泄了氣。因為劉副校長提到的這兩個條件,王東東是一條也不具備。

劉副校長了解到小弟是萍城報社的記者,就很誠懇地對小弟說:“你是記者,我也就照實給你說。你女兒現在就在東門小學,學習本來就很好,那我就勸你最好不要讓她參加我們的這次考試,因為,如果考上了當然好,萬一沒考好,反而會影響到她的正常分配;我覺得通過學校和教委正常的分配渠道來九中會更容易,而且還會免去一筆不必要的費用。”

接著,這位校長便談起了他們學校做這件事情的苦衷。他說,因為初中階段還是屬於義務教育,按照國家的《義務教育法》,每個孩子都享有平等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萍城九中盡管是市裏的重點初中,也是不允許“擇優錄取”的,隻能按照規定的“學區劃分”,像其他學校一樣好生差生都得收。不過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生源參差不齊又如何能夠保證三年以後中考的質量?也就是說,如何保得住市重點這塊“金字招牌”呢?因此,在保證學校正常招生的同時,市教委還額外地給了他們一定數量的自主招生的權力。有了這個權力,他們就準備將全市範圍品學兼優的“尖子生”一網打盡!

從九中出來,黃女士全然不顧馬路上人來人往,就高聲大嗓門地喊起來:“真沒想到現在學校變得這麼狠!你既然招來的是‘尖子生’,又是‘三好學生’,幹嗎還要人家拿出那麼多錢?農村的孩子考上了也上不起呀!人家保了你的牌子,你竟然還獅子大開口,太惡劣,太不像話!這都成什麼世道了?”

這時小弟說:“萍城實驗學校也在提前招生了。他們肯定知道了九中招生的辦法,出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新招:凡願意報考他們學校的學生,考試成績前五十名者,就可得到校方一萬二千元的助學金。”

黃女士天天與錢打交道,馬上就算出了一筆賬。她感慨道:“獎勵一萬二,不少哇,這不正是三年的學費嗎?一學期的學費是兩千多,三年也就一萬二左右,這不等於說,獲得前五十名的考生他們就給你免了學費?這還真能挖走不少‘尖子生’!”

我知道,萍城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它在有些人的眼裏是“後娘養的”。

但是民辦學校自有它的優勢,它的機製較為靈活,沒有公辦學校那麼多的束縛;教師是從全國招聘來的,教學質量其實是可以同九中打個平手的。當然,在招收生源上卻無法同公辦學校平起平坐,就隻能忍痛撒票子,搶生源;搶到了“尖子生”,就可以在未來的中考中大大地露臉,知名度提高了,就不愁民辦學校成不了“搖錢樹”!

我說:“九年義務教育是中國目前的國策,按理說‘小升初’的這種考試都是不允許的,這其實是在把高考的壓力前移。現在,一個‘小升初’尚且搞得狼煙四起,明爭暗鬥,如此激烈,到了中考,特別是高考,還不拚個你死我活!可就是這些本不該發生的事情,卻每天都堂而皇之地在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