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 陪讀的另一種詮釋(2 / 2)

他連連搖頭:“你想能怎樣?惟一的區別,它是初中,我們是小學,卻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教育計劃和教育方法基本上大同小異,學生都被培養成應對考試的機器。家長們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進了重點初中,將來的中考和高考就都有了希望,卻不知道,進了重點初中,哪怕就是今後進了重點高中的孩子,其中的絕大多數也不過是在‘陪讀’而已!”

“陪讀?”我心裏一動,不知鄭老師為何突然說出了這樣兩個字。

這兩個字,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在古典文學和古代戲劇中,常常可以看到有錢人家的少爺、小姐,讀書的時候身邊總陪伴有書童或是丫環;現在有錢或有權人家的孩子或是夫妻的一方出國留學,其父母或是愛人陪同前往,都被稱作“陪讀”。

我問鄭老師他指的“陪讀”是什麼意思?

鄭老師說:“小學階段不允許學校分‘快班’和‘慢班’,但老師都會去抓班上那些學習成績突出的‘尖子生’。尖子生能有多少呢,一個班也就隻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這些孩子天生就愛讀書,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同時,一個班也會有同樣比例的學生,天生就不愛讀書,或不會讀書,被看作是‘差生’。處於中間狀態的學生總是占了大多數,這大多數‘不好不壞’的學生,老師的責任心如果強一點,愛心多一點,肯主動拉扯一把,有些人可能就上去了,不拉也就下去了。問題是,今天又有多少老師能夠像陶行知說的那樣,‘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願意付出心血伸手去拉扯這部分學生呢?所以我說,被老師看重的‘尖子生’總是極少數,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其實都是在為他們‘陪讀’!”

我感到震驚。

但我又不得不承認,鄭老師的這種分析很有道理,而且很深刻。

鄭老師接著說:“這種情況到了中學階段就更為嚴重。為了抓出學習成績,萍城幾乎所有中學都分出重點班和普通班。學校也隻會重視重點班,重視少量的‘尖子生’,為他們配備最好的老師,讓他們享受最優惠的教育資源,而普通班的孩子就同樣都淪為了陪讀!”

我說:“真的沒想到一個現在還是中小學生的孩子,就要麵臨如此森嚴的等級製度,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又是如此可怕的人為歧視!”

鄭老師馬上說:“真正觸目驚心的還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終端’——高考。

比如數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高考成績的河北省衡水中學,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被他們發揮到了極致。走在校園裏,你隨處可見‘為夢想浴血奮戰’、‘血戰精神與我同在’和‘今日瘋狂,明日輝煌’的標語;網上曬出的高三學生所做的試卷竟高達兩米的圖片。可以說,這是中國教育缺乏公平所致的極端案例。他們宣揚的是可怕的暴力,激發出的是孩子們非理性的瘋狂。

我在想:這還是陶行知眼裏的學校嗎?它與陶行知倡導的“教育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理念,相去何止十萬八千裏!在這個物性崛起、人性矮化、道德失序的時代,重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會使人變得清醒。

我說:“接受這種變味教育的孩子,就是考上了大學,又能怎樣?畢業後就是找到了工作,又能如何?其實,許多會讀書的孩子,也隻是在讀死書,甚至可能隻是‘書蟲’,他們走進社會以後未必就依然優秀,說不定將變得處處不適應。就像一份‘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的結論顯示,絕大部分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實際情況與社會期待都相差太大,這些曾風光一時的‘高考狀元’,工作以後幾乎沒有幾個人最後成為行業中的‘頂尖人才’;而那些看似不會讀書的孩子,卻可能具備其他方麵的天賦,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或是有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們到了社會上往往會如魚得水,甚至成為出類拔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