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村湧起了興辦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經商的浪潮,非農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時,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也逐漸萌芽並發展起來,由自發的學徒到商業化的培訓,由民間的實踐轉化為政府、非政府組織的自覺行動。這些行動遵從的邏輯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規律,卻很少有學者關注和探討。這本書是一個嚐試,希望能對這些給出一個解釋、總結和評價,希望能對各級政府、非政府組織、職業學校的農民就業教育和培訓工作有所助益。

中國農民就業的大趨勢是由第一產業為主轉向第二、三產業為主。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民非農就業主要是在當地就業,而中西部地區的農民的非農就業主要是到東部發達地區和當地的城鎮就業。

農民在非農就業中有很多的障礙。首先是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約束。農村地區除了人力資源以外,其他資源都很有限,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數量少,規模小,吸收不了多少勞動力。第二是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約束。城市勞動力市場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很有限,因而農民在城市就業的空間是有限的。另外,城市農民工勞動力市場機製還在逐步形成之中,而且具有自發性、原始性、靈活性、季節性、過渡性、邊緣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農民的社會資本的約束。農民的社會資本主要是傳統的親緣地緣關係網絡,這決定了他們獲取非農就業信息渠道的單調性;進入城市的民工,由於製度分割、社會歧視、居住環境等因素的製約使他們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因而社會資本相對貧乏,被排除在非傳統的社會關係網絡之外。第四,農民的非農社會化約束。農民的非農社會化包括農民的城市社會化和非農勞動社會化兩個方麵,是農民為了在城市生活、工作,學習城市生活、工作所需要的文化、技能,接受城市社會觀念和行為規範的過程。沒有較為充分的非農社會化,農民要在城市生活並從事非農工作將會困難重重。第五,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多數地區的農民觀念保守,同時也缺少非農就業的知識和技能。因而,要促進農民的非農就業,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增加他們的社會資本,促進他們的非農社會化,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是針對農民進入第二、三產業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對農民進行的相應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以及社會知識和社會能力的教育和培訓,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既不同於農民的農業職業教育,也不同於城市居民的職業教育。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過程,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農民學習非農社會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非農社會化過程,是農民增加其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建構公共社會資本的過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農民增加人力資本的過程。

農民對職業教育有相當大的需求,政府每年都對此不斷增加投入,然而農民職業教育卻一直處於徘徊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狀態。根本的原因是多年來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供給主體單一,政府依賴福利最大化傾向和衙門作風嚴重的公辦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供給主體主要有三類:公辦職業學校、民營職業學校和非營利職業學校。公辦學校有福利最大化傾向,民營學校有利潤最大化傾向,非營利學校以服務農民為宗旨、以就業扶貧為目標,學校就業指導相對到位,學生就業率高,但是非營利職業學校數量少,規模小,力量有限。實踐證明民營職業學校和非營利職業學校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也能適應農民的職業教育需求,因而政府對職業教育資源的分配不應忽視民營職業學校和非營利職業學校,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允許、鼓勵民營和非營利職業學校競爭政府的職業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