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 / 2)

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有賴於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事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農村職業教育曾有跳躍式的發展,但是由於農村人口太多,新技術排斥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又不能轉向非農產業,加上政治動亂等原因,農村職業教育又衰落了。由於農業的戰略性地位,國家對農業職業教育采取扶持的政策,但是財政支持有限,措施乏力,效果不夠顯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實施以農戶為經營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民采取了低成本經營策略的勞動密集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這種小規模的經營單位,盡管需要,卻養不起專業技術人員甚至排斥某些新技術。加之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盡管農村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發展迅速,但是農村職業教育步履維艱,甚至日益萎縮。多數農業中學門可羅雀,不少農業中學掛著農業中學或職業中學的牌子,卻實施的是普通高中教育。

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出現非農化的趨勢,這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職業中學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職業中學開辦非農專業。這種變化在目前是大勢所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希望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一個農民大國如果不實現農民的非農化,那麼它要實現現代化是絕對不可能的。農民非農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需要,也是農民求富的需要。農村職業中學開始開辦非農專業,城市的職業院校近年來也向農民敞開了大門,尤其是民營職業技術學校,為了滿足農民非農就業的需要,開辦了滿足農民需要的短平快的培訓班,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的非農就業。

然而,農村和農民的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投資結果偏離職業教育目標,專業設置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設置也不合理。探索合理的農民職業教育投資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教學模式很有必要。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多相對貧困,他們有接受更高層次教育,尤其是非農職業技術教育的強烈需要,但是,他們卻沒有足夠的錢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即使部分農民有點財力可以進行人力資本的投入,在國家監管還不是非常有力的情況下,他們屢屢上當受騙,缺乏社會信任使他們寧可選擇傳統的學徒製學習模式或者各種非正規學習方式。如何滿足他們的職業教育需要就是一個更值得研究的問題。農民的職業技能水平不高,需要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學術界、政策研究和執行部門對此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但是農村和農民職業教育功能如何定位、費用問題如何解決、有限的經費如何使用、采用何種辦學模式、開設什麼專業、怎麼設置專業的課程結構、怎樣進行就業指導等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解決。

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公辦職業學校和一些民辦職業學校已經開始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進行了一些可貴的探索。陝西的渭南就是一個農民培訓城,有10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其中民辦職業技術學校就有70多所;湖南嶽陽的智遠電腦學校,非政府組織——國際計劃的大齡兒童培訓項目,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和湯敏出資興辦的北京富平職業技術學校,中國婦女報副總編輯謝麗華和吳青教授舉辦的北京農家女培訓學校、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興辦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陝西米脂婆姨家政學校、陝西長安職業技術學校、陝西省扶貧辦都在農民的培訓和就業方麵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和探索。

對以上提到的各種實踐和探索進行實證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學術角度看,它能夠豐富勞動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和人力資源開發理論;從政策角度看,它能為政府的教育部門、勞動部門、農業部門、扶貧開發部門製定政策提供理論支持;從職業學校的角度看,對職業技術學校的經營管理和教學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從農民就業的角度看,為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拓寬就業渠道提供理論和輿論支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