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及其同事們認識到,經濟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而要經濟建設有著落,就要進行生計教育。定縣實驗的生計教育內容包括三個方麵:

第一是公民生計訓練。他們利用農民領導農民的方法,訓練農民領袖,由領袖農民推動全體農民。因此,把生計教育分為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表證農家和試驗推廣三個階段。生計巡回訓練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研究生計訓練教材、教具以及訓練方法。表證農家的作用一是為實驗場提供研究數據;二是把實驗場的東西表證給農民,使他們接受實驗場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領導普通農民作農業改進工作。經過表證證實有推廣價值的成果,則由平教會向一般農民推廣,稱之為“實施推廣訓練”。其做法是由表證農戶把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表證的經驗與結果傳授給一般農民。按照平教會的設計,每一表證農戶負責30戶的普通農家的技術指導。

第二方麵是建立合作製度。平教會推進合作運動堅持以教育為主的原則,並製定了一套程序和方法。首先是初步教育,與村中領袖商量,定期召集村民舉行演講會,宣傳合作的重要性。然後是專門教育,使村中的優秀分子和合作社成員的知識和水平不斷提高。定縣的合作社分為兩級,村合作社和縣聯合社。平教會設指導員若幹,巡回指導合作社的工作。

第三個方麵是種植養殖技術的改進。在種植方麵他們培養和推廣新品種的棉花、小麥、大豆等優良品種,對白菜、梨和葡萄的品種進行改良,推廣植物病害的防治技術。在養殖方麵主要有豬種和雞種的雜交改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增加農民生產的目的。

晏陽初認為在農村中辦農民教育,僅僅教農民識字而不把它運用到鄉村建設中是沒有用的。鄉村建設的目的也不僅僅是使農民擺脫困境,增加生產。如果隻為提高生產而單純地抓生產,而不教育農民,不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不加強農民的道德觀念,不提高農民的民主法製意識和自製能力,不注意提高農民的健康素質,即使生產提高了,也是不能鞏固和持久的。因為“人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都是多方麵的,而且彼此之間互相聯係,滿足了一方麵的需要,隻是解決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麵,隻有使各方麵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時才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農民教育必須與鄉村建設連鎖進行、整體推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後的麵貌。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他認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它教人離開鄉下往城裏跑;它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前麵是萬丈懸崖,同誌們務必把馬勒住,另找生路。”提倡農民的教育和農民的生產勞動相結合。

1925年,毛澤東在廣東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對農民革命理論和農村教育進行了探索。在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時,主講了《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課程。他提出了“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村教育是農民問題的一部分”的觀點。因為要發動和組織農民,就必須從教育入手,使農民懂得革命的意義、形勢和方法。他提出“以後農民所要的教育乃適合於農民需求的教育——適合於農民經濟之發展,並使農民得到解放之教育,既適合於解決農民問題之教育”,“今後的教育應該以農民之需要而定”,“應該指示各種農民問題之來源及內容”,如講解科學知識、宣傳工農團結的重要性、革命的形勢和意義等。

毛澤東提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是什麼呢?在於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勞苦大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在於使教育和勞動聯係起來,在於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各個農村文化教育的任務,“文化是反映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的,但它同時又能指導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會沒有文化是建設不起來的。”毛澤東在抗大推行一麵學習一麵生產,大生產運動中“工作、生產、學習相結合的製度”,體現了以抗戰推動教育,使教育為戰爭服務的思想,不但培養了幹部,也教育了農民。正是在這一方針指導下,當時的農村教育既適合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又能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革命實踐中提高了認識,克服了生產規模狹小給人們帶來的局限性,培養了大批幹部,造就了一代為反帝反封建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的新農民。

在毛澤東的文化教育思想引導下,蘇區的教育比起國統區的農民教育成就大得多,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蘇區的教育重點是幹部教育,開辦了各類幹部學校,紅軍大學、通訊學校、衛生學校等軍事類學校;蘇維埃大學、中央農業學校、中央教育幹部學校等建設類學校。此外,還開設各種訓練班來訓練各種急需的專業人才如商業稅班、合作社及會計班、小學教員班等。從內容上看,蘇區教育的重點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重點是掃盲教育。蘇區教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積極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滿足廣大工農群眾受教育的需求,實行民族的大眾的教育,使大多數群眾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

自從1862年,馬尾船政學堂建成,開始培訓技術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到20世紀20、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風靡全國之前,中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們的職業教育理論都關注的是為近代工商業培養技術人才。隻有當鄉村建設運動和平民教育運動興起之後,一批有識之士才將目光投向農村和農民,才認識到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才是中國複興的希望所在,他們是鄉村建設以及中國革命的主體。因此,中國的教育應該辦到農村去,應該為農民服務。也正是在鄉村建設運動和蘇區建設中,才出現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實踐和探索。黃炎培、梁漱溟、晏陽初和毛澤東的農民教育理論、農民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盡管有不少差異,但是也有不少共同點,這就是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術以外,注重文化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些在今天的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實踐中依舊具有指導意義。總的來說,建國前的農民職業教育主張主要是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業技術推廣;注重思想文化教育,把農民生計教育和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注重社會教育,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在今天,有不少職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還在實用主義的片麵影響下,強調技能培訓,忽視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片麵強調職業技術教育的經濟功能,忽視其社會功能。豈不知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就會導致其經濟功能大打折扣甚至根本發揮不出作用。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光是要教會農民動手,更重要的是教會農民動腦,不光是要幫他們就業,更重要的是教他們能自己創業。70多年過去了,中國農民“愚”、“貧”、“弱”、“私”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這些現象還相當嚴重,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如果隻解決技能的問題,而忽視其他方麵的教育,恐怕是難以達到幫助農民就業,富裕農民,繁榮鄉村的目的。

1.2.2.2 當代中國的農民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

陸華傑認為學校正規教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個體教育的全部完成。事實上,教育應該貫徹於個體生命的整個階段,尤其是勞動力階段,因而教育的重要特點是終身性,在職教育和技術培訓是這種終身教育的具體體現。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其聯係在於兩者都側重相應職業技能的提高,以提高人力資源的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其區別是二者時間周期不同,職業教育的時間周期較長,而技術培訓的時間周期相對較短。自1985年我國實施扶貧政策以來,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得到了一定的重視,成年人口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發生率在穩步上升,尤其後者的比例上升更快,從職業教育接受的種類上看,實用農業技術是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向,如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等,技術培訓的特點也是如此。如果基礎教育是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的話,那麼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則是貧困地區反貧困戰略中的一個具體戰術運用,因為後者對於貧困地區消除貧困進程的影響更為直接、更為明顯,特別是從貧困地區生產力水平和產業結構上看,加強實用農業技術的教育對徹底改變貧困麵貌是有實踐意義的。

從調查數據上看,貧困戶、脫貧戶和富裕戶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其擁有技能專長的比例在不斷遞增,特別是貧困戶和富裕戶擁有技能專長比例的差異比較明顯,少的接近10個百分點,高的則達20個百分點,說明技能專長的優勢可以帶來經濟收入的優勢。在大多數情況下,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參與者或者技能專長擁有者,其經濟收益水平遠遠高於非參與者或非擁有者。另外,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從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經濟利益比較上看,技術培訓的收益要好於職業教育,且技術培訓周期短,具有投資小、收益大的特點。不過,從貧困地區的長期及持續發展而言,職業教育也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二者不可偏廢。

湖南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的黃龍威認為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二、三產業占有絕對的比重,產業的科技進步更快、水平更高,必然要求農村職教加大二、三產業的比重,培養較高層次的勞動者;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業占有較大比重,技術水平也不如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職教必然以農業類專業為主,初級技術人才是發展的重點。因此,各地區製定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目前,用60%這樣一個比例衡量各地職業教育發展的水平,使各地不顧客觀實際以發展中等職教為重點,就違背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技術進步要求對不同層次勞動者需求的客觀現實。

李水山認為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落後,難以適應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落後,當地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緩慢;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落後,農村青年初高中畢業後難以適應農業經濟活動,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更是難以入門;三是農村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落後,阻礙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阻礙著發展效益農業和實現農村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進程。

朱宏斌等人認為農村經濟多元化格局以及農村社會結構的多層次化發展趨勢,要求必須調整、拓展農民職業教育的施教內容。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以鄉鎮企業發展和民工潮湧動為中心動力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使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僅僅局限於種植業領域內部,而是呈現出了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發展趨勢,如除農業之外的其他各種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等等。與之相適應,培育農民具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生態意識等現代思想觀念,無疑也成為農民職業教育的配套內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