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的困難和可能的創新之處(1 / 1)

1.3.1 研究的難點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向來少有人涉足這個領域,客觀上有許多原因。研究農民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有以下難點。

1.3.1.1 數據的獲取有很大難度。由於前人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有限,現成的數據很少,文獻中的數據不多,各類統計年鑒中甚至教育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也沒有相關統計指標。加之研究經費有限,因而獲得的相關數據也有限。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本文選取了部分特別具有代表性的培訓學校及地區進行研究。社會學注重對個案的田野調查和實證分析,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李景漢先生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史國衡先生的《昆廠勞工》,於建嶸先生的《嶽村政治》就是這方麵的傑作,本文主要選擇了陝西這一區域內的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學校及農民項目進行實證研究,同時,以其他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學校的資料以及其他資料予以補充。

1.3.1.2 計量比較困難。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有多種形式和模式,有正規的培訓,也有非正規培訓;有幾個小時的短期培訓,也有幾年的長期職業教育;有業餘的培訓,也有全日製的學校教育;有規模化的集體培訓,也有一個或幾個人的學徒式培訓。因而,對農民的有關培訓要進行計量研究有很大的限製,這也是為什麼人力資本的研究者多數研究學校的普通教育和正規教育,而較少有人研究職業培訓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的對象也是正式注冊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本文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定量研究,同時,用定性研究和田野調查方法彌補定量研究的不足。

1.3.2 可能的創新之處

1.3.2.1 研究農村職業教育的學者把焦點集中在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上,他們關注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傳播和應用,忽視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訓,更忽視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城市化、農民的非農化對農村和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新要求。研究一般職業教育的學者忽視了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和轉業的教育和培訓。本書主要討論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首次從農民非農就業的角度來研究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問題。

1.3.2.2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投資行為,職業教育和培訓也是一種投資過程,對人的投資是經濟效益很高甚至最高的投資。本書認為,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是回報很高的投資行為,還是農民的非農社會化過程,是改造傳統農民的過程,是塑造現代公民的過程。因而農民的非農職業培訓不僅僅是讓農民掌握某個工種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增加他們和社會的人力資本,更要讓農民擺脫傳統鄉土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局限,接受新的文化和現代文明,既增加他們的個人社會資本,同時也增加社會資本的過程。

1.3.2.3 本書對社會資本重新進行了分類。提出從縱向看,我們可以說表層的社會資本是種種社會關係網絡,包括個人關係網絡,組織關係網絡和社區(社會)關係網絡,社會資本的所有者們可以通過建立和諧的關係網絡而獲得各種資源;深層的社會資本是社會的自生性要素(包括曆史傳統、文化、風俗)和再生性要素(包括法律、製度),它能影響和改變處於網絡中的人們的關係,能促進或抑製社會、經濟活動。從橫向看,根據社會資本的主體,社會資本可以分為個人社會資本、組織社會資本、國家社會資本,甚至家庭社會資本、社區社會資本等。這些社會資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社會資本,是可以為個人或內部人享用的社會資本,比如朋友關係、親屬關係、家規、企業文化等;另一類是公共社會資本,可以為社區、國家、民族或社會多數人共享的社會資本,比如民族傳統、文化、風俗、宗教機構、社會團體、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在對社會資本分類的基礎上,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農民的就業培訓問題。

1.3.2.4 研究農民非農就業的學者多數都指出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技能差,需要對農民進行培訓,然而沒有學者對具體的培訓進行實證研究並提出可以操作的對策。本書通過對陝西及北京等地農民職業培訓機構的實證研究,提出了農民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可以操作的基本模式——社會項目委托管理。

1.3.2.5 本書認為應該充分發揮民營職業技術學校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職業學校在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的作用。政府的投資不能局限於公辦學校,應該以公開招標和職業教育券的方式對民營職業技術學校和非營利職業學校予以支持。使公辦職業學校、民營職業學校和非營利職業學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從而降低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成本,提高他們教育培訓效果和就業率。

1.3.2.6 本書對農民非農職業教育中的就業指導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在農民職業教育研究中農民的就業指導的意義、方法還不曾有學者進行探討,本書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