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的思路、材料和方法(1 / 1)

1.4.1 研究的思路

本書的選題來源於現實,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然而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問題的認識是有分歧的,對農民非農職業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沒有形成共識。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像其他任何問題一樣,也得循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首先提出農民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培訓問題,然後對問題從社會學、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農民非農就業培訓的經濟以及社會意義,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1.4.2 研究的材料

本書研究的問題是農民的非農就業和就業中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鑒於時間、經費、人力的約束,全國性地調查有很大困難,因而本書研究中的調查主要在陝西地區進行,也涉及北京等地比較典型的農民培訓機構,其他地區的案例來自文獻和訪談。從經濟地理來看,陝西地處西部地區,按照自然地理分布來看,陝西又恰好處於中國的中心地帶。2002年,全國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2476元。陝西農民人均純收入1592.25元,居全國第28位,高於西藏的1462元,貴州的1490元和甘肅的1590元。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來衡量,陝西農村包括西安的一些郊縣都屬於貧困地區。陝西有108個縣(區、縣級市),其中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就有50個,省級扶貧重點開發縣27個,貧困縣多達77個。因而,陝西農村地區在全國的欠發達地區有很大的代表性。

本文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通過訪談、調查、座談和參與式研究獲得的一手資料,包括去職業中學、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民辦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工廠、勞務市場、村莊裏收集的資料。從2002年3月去乾縣調查民辦學校和職業中學起,筆者先後深入淳化縣、蒲城縣、榆陽區、佳縣、富平縣、白水縣、藍田縣、臨渭區、渭城區、秦都區、乾縣及西安市、北京市等地對民工、學生、教師、村民、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工作者、工廠的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座談和參與式研究,獲取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另一方麵是文獻資料,包括地方誌、地方年鑒、統計年鑒、政府文件,圖書、期刊資料,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以及來自互聯網網站的文獻資料。

1.4.3 研究的方法

問題是常新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卻是不變的,關鍵在於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對於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非農就業問題的研究,本文采用以下基本的研究方法。

1.4.3.1 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相結合

實證研究是從實證材料出發,通過對經驗事實的研究抽象出客觀事物存在的基本規律的研究方法。溫鐵軍就認為,許多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經常從本本出發,用西方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理論來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往往脫離中國農村的實際。通過實證研究才能夠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和為什麼。但是僅有實證研究是不夠的,還需要規範研究來解決應該是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當然,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也是無法割裂的,兩者是互相製約互相推動的。

1.4.3.2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

定性研究是對事物質的規定性的研究,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定量研究是對事物量的規定性的研究,解決是多少的問題。僅僅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不知道是多少,無助於我們全麵地認識事物。同樣,隻解決是多少而不解決是什麼,更不利於我們認識事物。要正確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和手段必須結合起來。

1.4.3.3 參與式研究方法

參與式方法是發展工作者在發展工作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工作方法,目前在發展工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發展工作通過發展項目,對發展對象進行能力建設,促進社會弱勢群體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的、內生的發展。發展工作者認為,發展的對象才是發展工作的主體,在發展規劃的製定、發展項目的確定、實施、監測和評估中,發展對象不但應該全程參與,而且應該處於主體地位,他們擁有發言權和決策權。世界銀行就在2000年出版了《傾聽窮人的聲音》的報告。發展工作者並不認為自己掌握發展對象擁有的資源、發展對象的需求等全部的相關信息,因而並不認為自己比發展對象高明,而且,他們認為發展對象的參與過程本身就是能力建設的過程。本書研究的是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和非農就業問題,因而應該讓農民和農民工適當地參與此項研究,發表他們的看法,傾聽他們的聲音,而不是把他們僅僅作為調查的對象。

§§第二章 農民非農就業的大趨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