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農民非農就業的相關概念(3 / 3)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的家庭責任製,農戶成為生產單位和生產主體,資源的配置逐步市場化。在這種情況下,農村人口過剩和土地資源約束的矛盾顯性化,勞動力資源的閑置成為一個大問題。鄉鎮企業的出現,使這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鄉鎮企業是農民在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存在,農民進城受到約束的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他們通過離土不離鄉,農村工業化,解決了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2002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億多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鎮務工經商,形成了民工潮,在這一潮流中,約有近一億農民實現了異地轉移就業。到目前為止,農民就業的產業涉及第一、二、三產業,就業的區域擴大到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甚至還有不少農民出國務工經商。

農民的非農就業,是指當下語境中的中國農民,在農業部門以外,也就是二、三產業從事合法社會勞動並獲得報酬和收入的經濟社會活動。農民的非農就業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農民勞動就業權利的部分解放。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民自發的務工經商活動幾乎都是非法行為,要受到製裁。允許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務工和經營活動,不僅使農民獲得了收入,增加了個人財富,而且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使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農民的非農就業也是在現階段中國的一種特殊現象,在西方國家,一個人從事了二、三產業的工作,他就不是農民。但是,在中國,一個農民不管從事的是什麼工作,哪怕是去美國打工,他還是一個農民。因為他的身份還沒有改變。一個農民要改變身份,是相當困難的,渠道很少也很狹窄,能擠過這個閘門的是少數人。目前的渠道有:第一,升學。過去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參加中考、高考,過了這個橋之後,身份轉換了,就可以從事二、三產業的工作了。但是近年來高考收費猛漲,農民的身份轉換又多了一道坎兒。不少學生考上了大學也沒錢進大學讀書,出現了孩子考上大學,父親在經濟壓力下自殺的現象。第二,參軍提幹。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轉換身份,隻有少數表現良好,立功受獎者才有可能提幹,轉業之後從事二、三產業的工作。第三,在城市購買房產或在城市有巨額投資的人,可以獲得身份轉換,一般來說需要花費或投資20萬元以上。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因而,今天的許多農民,職業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身份依舊,他還是農民,是鄉下人。

和就業相對的一個概念是失業,失業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沒有工作;第二現在能夠工作;第三目前積極尋找工作。中國的失業人口登記中從來不包括農民,失業保障和救濟中也沒有農民,似乎農民沒有失業問題。學術著作中普遍提到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政府政策文件中也是最近幾年來才提到這個概念。實際上農民不光是就業不充分,也有部分農民存在失業問題。失業農民有三種人:第一,由於實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相當一部分農民由於婚嫁而喪失土地。第二,新生農民在15歲後也將成為沒有口糧田的人,更不可能有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大塊土地。這一問題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在佳縣的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六年級的小孩都沒有口糧田,三年之後,他們就是失業者。第三,有部分農民工常年在城市打工,土地轉包給別人耕種,有的土地已經拋荒,一旦被解雇,就淪為失業者。根據李強在北京的調查顯示,33.5%以上的農民工有過失業的經曆。

所謂失業,是指能夠並願意接受工作的適齡勞動人口,在一定時間內在勞動力市場通過努力,仍然得不到工作崗位的現象。適齡勞動人口是指年滿16歲至退休年齡段的人。屬於失業範圍的勞動者,稱之為失業者。各個國家對失業有不同的規定,日本的定義是在調查周中無工作,並進行求職活動,有工作能力的15歲以上者。美國的規定是在調查周中無工作,過去4周(含調查周)曾進行求職活動,有工作能力的16歲以上者。新加坡的定義是在調查時無工作,且有工作能力,有求職活動的15歲以上者。

在我國,對於什麼是失業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變換工作崗位,或未能按照當時通行的實際工資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業者;第二種看法認為,凡是統計時被確定有工作能力,且在此以前四周曾專門做過尋找工作的努力,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都為失業者;第三種看法認為,失業是指在規定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內無業並用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員為失業者。

中國的失業登記和調查一般不包括農民。按照以上失業的定義,中國的農民失業者隊伍是相當龐大的,中國異地轉移就業的農民有1.5億人,按照李強等人的調查,33.5%的人有過失業經曆,以此推算,也就是約有5000萬人曾有失業經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沒有進城打工,但是在農閑時在當地試圖尋找務工的機會,往往不能如願。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每年幹農活不會超過三個月,由於農業收入入不敷出,他們或者外出,或者在當地都在努力尋找就業機會。當然,部分婦女們由於就業困難,機會太少,放棄求職的機會。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婦女或在當地,或者進城尋找賺錢的機會。如果以滿1個月找不到工作即為失業計算,中國農民失業者當在1億以上。

農業收入低,而且農民即使想幹農活,也沒有那麼多農活可幹,於是農民們隻有寄希望於從事非農產業的工作。從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轉入工商服務業領域,農民需要專業的教育和培訓。2003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委頒布《2003-2010年農民工培訓規劃》;2003年12月,世界銀行、福特基金會、北京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北京召開貧困地區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研討會;2004年2月,教育部、勞動部等部委在四川召開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驗交流會。農民工的培訓成為政府部門、職業培訓學校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對培訓問題的重視將有力的促進農民的就業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的失業率將會降低,農民的收入將得到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也將會大大增加。農民工的培訓將會使多方受益,也會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推動小康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