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農民就業的大趨勢(2 / 3)

第三、半數鄉鎮辦市場。浙江省在“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特色經濟形成之後,圍繞著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逐漸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專業市場。早在1997年底,浙江省就已經有各類專業市場4488個,商品成交額2798億元。其中成交額超10億元的有57個,超億元的有319個,被譽為“市場大省”。“產業+市場”的農村經濟新格局輻射千家萬戶,例如浙江嵊州市的浙東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連接著種植、養殖大戶3700多戶。“辦一個市場、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興一個城鎮”是浙江省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紹興市的柯橋鎮以前是一個隻有2萬人口的農村鄉鎮,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鄉鎮企業興起之後,柯橋鎮開始有了紡織品的集市貿易,經過15年的發展,到2000年紹興中國輕紡城商品成交額已達180.2億元。柯橋鎮常住和流動人口也增加到20萬。柯橋的中國輕紡城1999年還在中越邊界開設了東興輕紡市場,當年商品成交額就達21億元。

浙江人走南闖北,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浙江人辦起來的批發市場,甚至很多人出國務工經商,走遍了世界。浙江省農村經濟社會20多年的改革、發展所產生的巨大變化,顯然遠非上述三個特點所能涵蓋,但是它深深地影響著農民的非農就業,同時也影響著農村的職業教育。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自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來,江蘇人口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在這10年中,全省市人口比1990年增加83.20%;鎮人口比1990年增長188.69%;縣人口比1990年減少19.79%,人口城鎮化水平上升了19.91個百分點,僅次於上海(上升22.08%),比全國水平(上升9.86個百分點)高10.05個百分點。江蘇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41.49%。比全國高出5.40個百分點。

江蘇省統計局、省農林廳組織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江蘇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以省內本土轉移為主。省內轉移的比率1998年為91.55%,1999年為91.55%,2000年為87.05%。而省外及境外轉移的比例雖有所擴大,但增幅不明顯。1998、1999和2000年度移入省內縣級以上城市的分別僅為17.90%、17.24%和20.19%。因此,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以省內縣市際轉移為主,且主要流向為建製鎮。這表明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與在本省範圍內“離土又離鄉”與“進廠不進城”相伴隨的。同時,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布特征明顯。

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行業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主要流向建製鎮,說明江蘇省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巨大吸納能力。這要求在實施職業技術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上,把流向相對集中的鄉鎮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和商飲服務等行業作為教育培訓的重點行業。在此基礎上,著力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工科類及建築裝飾、家政服務、旅遊服務、社區服務等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加速培養農村急需的經營、管理、技術人才和致富帶頭人。與此同時,積極發動職業學校主動與勞務外派公司合作,建立境外勞務輸出人員培訓基地,參與國際勞務市場分工。

通過江浙地區農民非農就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就業的大趨勢是由主要在傳統農業部門就業向第二三產業部門就業轉化。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農民的非農就業主要是在省內城鎮轉移就業。東部農民非農就業路途近,費用小;他們在本土就業更容易利用傳統社會資本獲得就業機會;因而他們非農就業的相對來說障礙少得多、小得多,農民職業非農化的速度也快得多。但是東部地區多數農民從未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東部的農民就業還是受到了職業技能瓶頸的阻礙。

2.2.2 西部地區農民的非農就業

2002年11-12月份,農業部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近3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村莊大約2萬個農村住戶,進行了2002年度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情況的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包括了我國西部的12省(包括內蒙、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重慶、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116個村莊的5805個農戶的勞動力外出就業情況。

經過統計分析,這次調查的結果反映出2002年西部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有如下特點:

第一,西部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呈平穩增長。據此次調查,5805個農戶中有人口25617人,農村勞動力16416人,到鄉外打工就業的(包括一直在外未回家的)有3261人,外出就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19.87%。比2000年的18.1%增長了1.8個百分點。外出比重高於東部3.6個百分點,低於中部2.5個百分點。根據上述數據推算,2002年我國西部12省份中外出打工就業的農民估計約3350萬人,較2000年增長了309萬人。

由於東部地區當地勞動力市場空間大,所以東部地區在本地從事非農就業的人很多,外出就業的人反而少得多。中西部非農就業機會少,所以外出就業的比例高。中部地區由於距離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近,農民外出轉移就業比例高,西部地區農民外出轉移就業又多了路途遙遠,路費較高的特殊困難。

第二,外出勞動力集中在建築業、工業和餐飲服務業三個行業,吸納了外出勞動力達66%。西部外出勞動力主要集中在建築業、工業和餐飲服務業三個行業,其中建築行業就業最多,高達25%(與東、中部不同,東部、中部在工業就業最多),其次才是工業,占22%,第三位高就業的行業是餐飲服務業,占18.6%。

西部勞動力在運輸業就業的占7.3%,高於東、中部4.5%的比重。在商貿、農業行業就業比重分別占6.7%和3.3%,在家政、護理業就業的僅占1.6%,其他行業占15%。西部農民外出從事建築業者較多,在工業部門就業的較少,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西部地區距離東部工業企業密集的地方遠,跨地區就業成本高,信息少;二是西部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工業企業中就業沒有優勢。因而主要從事依賴體力勞動的髒累苦的建築業。

第三,西部外出勞動力以省內就業為主,35%的跨省流動人員在西部就業的占有相當比重。西部外出勞動力在鄉外、縣內就業的占35.3%,高於中部的24.2%和全國平均的33%。縣外、省內就業比重占29.2%,高於中部的22%。西部跨省流動的勞動力占35.5%,遠高於東部的14%,但遠低於中部53.7%的比重。

在跨省流動人員35%中,有46%流向了廣東和福建珠江三角洲地區,約8%流向了江蘇、浙江和上海,約6%流向了京、津、冀地區,流向西部其他省(區)的比例達到了17%。在4個主要流入區域中占第二位。表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實施,國家對西部的投入加大,正在促進西部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工在西部就業。按流入人數排列,前幾名的西部省(區)是雲南、新疆、西藏、陝西、貴州和甘肅省。

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比起東部和中部來說,遇到的障礙更多,阻力更大,要促進他們的就業更難。第一,勞動力剩餘比例大,而勞動力供給仍在穩定增長。第二,西部外出就業更加艱難,外出就業的勞動力大多數是男性青壯年。第三,滯留的剩餘勞動力素質差,但想要從農業中轉移出去的欲望卻越來越迫切。第四,鄉鎮企業發展緩慢,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十分有限。第五,西部地區外出勞動力的工作穩定性差、工資更低。第六,勞務輸出遇到了新的阻力——城市的排斥。第七,西部農民文化素質低,外出農民接受職業培訓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