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農民非農就業麵臨的諸多障礙(1 / 3)

相對東部發達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在非農就業中有更多的障礙,這些障礙有的出自農民自身的主觀條件,有些是中西部地區的客觀條件造成的。

3.1.1 農村非農產業對農民非農就業的約束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鄉鎮企業累計吸納了1億多農村勞動力,年均吸納600萬人,是農民非農就業的主渠道。但是,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明顯下降。1990年-1998年,鄉鎮企業年平均吸納就業409萬人,僅相當於1980-1989年每年吸收農村勞動力的57.9%。1997年以後,鄉鎮企業連續幾年就業出現負增長,199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減少458萬人,1998年又比上年減少513萬人,兩年淨減971萬人。從全國總體來說,鄉鎮企業的增長速度在放慢,“八五”期間鄉鎮企業年增長42%,1996年下降到21%,繼而下降到1997年的17.4%和17.3%。由於鄉鎮企業增長放慢,就業也相應地下降。加上鄉鎮企業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就業彈性明顯下降,鄉鎮企業也會出現“下崗”現象。

中西部地區的農民要進入二、三產業尋求工作,首要的問題是受到當地非農產業發展緩慢的約束。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匱乏,在偏遠山區,耕地資源稀缺,許多地方人均耕地隻有幾分,有些農民沒有一點土地,溫飽都成問題,更沒有資金來發展非農產業。隻有極少數地方有豐富的緊缺資源,可以吸引來外部資金,可以發展采礦業以及配套的服務業。但是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很多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一片空白,因而部分地方即使有些礦藏,開采也有很大困難,因而,貧困地區依靠自己資金積累發展二、三產業沒有力量,吸引外部資金困難重重。不僅如此,貧困地區的資金、人才還大量流入經濟發達地區,使得貧困地區的人、財、物都很匱乏,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因窮而窮以至更窮,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中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數量少,鄉鎮企業規模也都很小。

中西部地區以礦產資源開采為主要特色的采礦業近年來由於安全生產問題,麵臨治理整頓的局麵,出現大麵積的停產、歇業和關閉。由於缺乏競爭力,在東部鄉鎮企業和城市工業的衝擊下,中西部鄉鎮企業發展緩慢,不少鄉鎮企業關門倒閉。由於農村需求不旺,個體工商戶生存艱難,難以為繼。這就導致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很難像發達地區的農民那樣就地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

2001年,全國668786個鄉鎮企業中,東部地區有317423個,占47.6%,中部地區有282263個,占42.2%,西部地區有69100個,占10.33%;在全國3328萬名鄉鎮企業職工中,東部地區有1936萬人,占57.4%,中部地區有1124萬人,占33.34%,西部地區有312萬人,占9.26%;全國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合計13514億元,其中東部地區9643億元,占71.35%,中部地區2936億元,占21.72%,西部地區936億元,占6.93%。從數量來看,東部地區鄉鎮企業是西部地區數量的4.6倍,從鄉鎮企業職工數來看,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6.2倍,貧困地區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異就更大了。

2001年,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鄉鎮企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的63.9%、27.1%、9.0%。2000年,東中西部鄉鎮企業的增加值之比為7.07:2.99:1.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差距很大,而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更大。事實上西部的許多貧困縣工業企業幾乎全部倒閉,剩下一些規模很小的商業企業勉強運轉。

從全國來看,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2001年就下降到15.2%。而西部地區的農業勞動力還高達74.1%,非農就業人口僅為25.9%。大量農村勞動力需要到第二、三產業就業,但是,在西部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的情況下,農民的非農就業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在2002年轉向省外的農村勞動力中,轉向東部地區的比重為85.7%,轉向中部地區的為7.2%,轉向西部地區的為7.1%。

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都十分緩慢,致使農村勞動力就地進廠比例不足l0%。近十年來,許多貧困鄉的鄉鎮企業不但沒有新的增長,相反原有的幾家企業不是停產就是破產,就業人數不增反降。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貧困省份(廣西除外)的鄉鎮企業就業人數都出現了負增長,其中甘肅、陝西、青海、寧夏等省區尤為嚴重,其增長率分別為-8.3%、-4.9%、-3.2%和-2.5%,遠低於全國平均-0.2%的水平,更低於東部地區1.3%的水平。這一事實提醒我們,在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及全球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的形勢下,資金、技術、區位等條件都處於劣勢的貧困地區,要基本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對鄉鎮企業的期望不能過高。貧困地區農民的非農就業隻能是主要依靠向東部和城市異地轉移就業。

陝西省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欠發達地區,貧困縣達79個。1999年,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隻有18.0%,而農業勞動力卻達到57.1%。到2001年底,陝西省農村有370多萬剩餘勞動力需向非農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近年來,一些技術落後、汙染嚴重的五小企業被關閉,鄉鎮企業發展的勢頭減弱,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降低。

3.1.2 城市勞動力市場對農民非農就業的約束

農民的非農就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離土不離鄉在農村實現非農就業,主要是到鄉鎮企業就業。但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發展步履維艱,解決就業的能力很有限。另一種方式就是離土又離鄉進城就業或者到發達地區從事非農工作。統計資料表明,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民在本地就業的較多,因為當地鄉鎮企業發達,可以解決大量的鄉村人口就業問題。而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更多的選擇離土又離鄉的異地就業。

由於城市的拉力和鄉村的推力,農民進城就業積極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的供給源源不斷。但是平衡的勞動力市場上,供給和需求是對應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也會抑製勞動力的供給,阻礙農民進城就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有企業減員增效,釋放出大量的下崗工人。技能不高的下崗工人將和農民工在同一勞動力市場競爭,這些人的就業在國家的重重保護下都難以解決,農民工就業就麵臨著更多的困難。

除了要有供給和需求以外,勞動力和雇主要在勞動力市場上完成交易,還需要相應的機構和機製來促成。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建設和完善之中,沒有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城市裏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原始、落後、交易成本很大,不能很好的起到促進交易的作用。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所有者和雇主之間完成勞動力買賣交易的供求機製和場所以及相關機構。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有十多年了,但是還沒有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現有的勞動力市場各自為政,按小口徑來操作。一般分為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勞務市場、職業介紹所、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上至獵頭公司,下至保姆介紹所之類的就業中介機構,它們在調節勞動力餘缺方麵起著拾遺補缺的作用。勞動力市場有官辦的,也有民辦的,近年來就業形勢趨緊,民辦勞動中介機構日益興旺。

農民工勞動力市場是具有農民身份的勞動力完成交易的機製、場所和機構。一般被稱為勞務市場,基本上是自發的勞動力市場或是民辦的小型勞務中介所。在這裏出賣勞動力的基本上都是來自鄉下的農民,他們沒有技術或僅有初級技術,雇主則來自各行各業,主要是建築業、裝潢業、餐飲業、零售業、家政業等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或居民戶。長期以來,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一般都是自發的、原始的勞動力市場,政府很少介入。近年來,政府試圖規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但是,由於政府在這一方麵投入少,措施不是很得力,所以成效不大。

目前為農民工服務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即自發性、原始性、靈活性、季節性、過渡性、邊緣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自發性

西安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都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自發形成的。起初,一兩個民工站在馬路邊等活幹,漸漸地,民工們越聚越多逐漸形成勞動力市場。西安南門勞務市場從幾個人到形成上千人的市場,發展的過程曆時10多年。

在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形成的過程中,政府幾乎沒有投入。在市場形成的最初20多年裏,許多政府部門不但不支持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反而認為勞動力市場影響市容、藏汙納垢,要予以堅決取締。每一年農民工都要被驅趕很多次,他們的勞動工具甚至自行車有時會被沒收。政府投入了不少錢興辦各級人才交流中心,有些企事業單位也組織人才交易活動。但是,沒有人給農民工勞動力市場投資。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力度不夠大。

第二,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原始性

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像鄉村的騾馬集市一樣具有原始性。市場環境髒亂差,果皮、剩飯、廢紙滿地都是,有人隨地小便,空氣汙濁,氣味熏天。農民工有坐的、有站的、有躺的,地上放一塊牌子或一張紙,上麵寫上工種或技能就是廣告。沒有人組織交易活動,農民工沒有檔案,沒有技能證書。沒有人發布用工信息,就業信息完全來自直接的觀察和交流,技能的鑒別依靠試工。農民工總體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低。買賣雙方直接討價還價,直到達成口頭協議,不簽合同。雇傭雙方缺乏信任感,雇主怕民工隨意離職或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民工害怕雇主拖欠工資。由於沒有合同,工作非常不穩定,而且經常發生勞動糾紛,糾紛的處理往往采取原始的方法,有的民工以死來要挾雇主,有的使用暴力手段。

第三,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農民工的就業是一種非正式就業,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交易具有靈活性。許多農民工一天的活幹,半天的活也幹,往往幹完活錢就能拿到手。雙方口頭達成協議就行,不需要公證處的公證,直接交易的成本很低。雇主想辭掉農民工非常容易,農民工想辭掉工作走人也不用太勞神。伴隨著這種靈活性的是不穩定性,農民工今天有活幹,明天可能就沒有飯吃。不少雇主拖欠工資甚至賴賬,有些民工也不打招呼就走人,給雇主造成不小的損失。

第四,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季節性

農民工勞動力市場有明顯的季節性。春節期間人最少,民工們要回家過春節。在2000年以前,春節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民工都回家去了。2000年以來,大年三十,文藝路還有些民工,初一初二就沒人了,因為這兩天已經沒有雇主到勞動力市場來。這是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一年裏的最低穀。即使部分民工春節不回家,他們也不到勞務市場來,他們要麼已經有活可幹、要麼在城裏過節。初三開始有些民工就返回了。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西安文藝路勞務市場的民工人數達到最高峰,每天有超過3000人聚集在這裏。夏收的時候這裏的人較少,但是比春節期間人多,由於各地夏收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又來了。這是文藝路民工勞動力市場一年裏的次低穀,到7月份達到每年的次高峰。10月份,秋收季節又到了,部分民工回家收獲去了,農民工勞動力市場進入一年的第三低穀。到11月份就迎來一年中的第三高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