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概述(2 / 3)

中國農民是權利少而義務多、缺乏各種社會保障、缺乏基本公共物品、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貧乏的,有農村地緣關係的社會群體或個人。

職業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礎上,對社會各種職業、各種崗位所需要的就業者和從業者進行的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使其成為具有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豐富的職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的勞動者,從而適應就業的要求和工作崗位的需要,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用人單位的工作效率和從業者本人的個人收益。

農民的職業教育是為農民創業、就業和勞動致富服務的職業教育,它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為農民自主經營和從事各種崗位的生產勞動進行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道德以及相應社會能力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使農民成為具有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豐富的職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的勞動者,從而適應農民創業和就業的要求以及工作崗位的需要,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用人單位的工作效率,提高農民的個人收益。

幾千年來,我國以農立國,農業是中國人的主要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農業生產養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中華文化。中國農業的發展為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農業的發展中,農業教育功不可沒。從神農氏後稷“教民稼穡”開始,以後逐步演變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教育的獨特領域、豐富內容和特有方法。古代官方的農業教育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朝廷設立農官督勸農桑,二是設立學校進行專門的農業教育。古代農業科學家也對農民進行農業教育。鄒德秀教授在《中國農業文化》一書中將中國古代的農業科學家分為三類:一類是政府官員,注意收集總結、推廣農民的生產經驗,對農民進行農業教育;第二類是沒有進入官場的知識分子,他們有自己的田產,過著耕讀的生活,接近農民,注意總結群眾的生產經驗,對農民進行農業教育;第三類是勞動人民中直接成長起來的農業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的生產經驗,直接向農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對農民進行農業教育。最普遍的農業教育形式是農民自己的農業教育,一種是社會上的農業教育,另一種是家庭農業教育。家庭農業教育具有直接性和廣闊性。

古代的農業教育是農民最基本的職業教育,除此之外,要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和生產需要,農民還需要其他勞動技能,因而需要其他的非農技術教育。我們知道,我國農民幾千年來的家庭基本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是男耕女織,各種手工業生產活動也是以家庭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民要會紡織、縫紉,以滿足穿衣的基本需要;要學會編織以滿足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需要;民間工匠要學習建築技術、修繕技術、木工技術、冶鐵鍛造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家庭、家族和師徒相傳的方式傳授的。

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農民的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通過家庭、家族和師徒相傳的方式進行的。正規的、規模化的職業教育幾乎沒有。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學習西方技術,洋務運動中興辦了一些新式學校。戊戌維新開始創辦農工商實業學堂,1898年康有為奏準各省普設農業學堂。1897年杭州設立杭州蠶學館,瑞安設立溫州蠶學館,陸續設立的其他職業學校還有江寧農務學堂,湖北農務工藝學堂,福建蠶桑公社,湖南農務工藝學堂,山西林學堂等。農民和農業職業教育在中國逐步發展起來。民國時期,農業教育進一步發展,農業大學分布在中國的東西南北。晏陽初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試圖在中國普及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但是由於內憂外患,戰亂連連,他提倡的在鄉村普及文藝教育、衛生教育、生計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目標無法實現。

新中國成立後,接收、調整、改造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體。在1949年9月製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眾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注重技術教育”。1951年,全部接管民國政府興辦的公立和私立職業學校,職業學校麵向工農開辦。有計劃的吸收產業工人、農民、革命幹部和烈屬及工農子女入學,在招生中對他們予以各種入學的便利和優待,適當放開入學錄取成績標準,提高人民助學金待遇,減免學雜費等;對於達不到入學文化程度的人,為他們舉辦文化補習班。

1957年,全國有498萬小學畢業生,當年初中招生217萬人,還有281萬人不能升學,其中多數是農村的,他們年紀小,參加農業生產有困難,為了滿足他們升學和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1958年2月24日,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提出興辦農業中學的建議。3月初,江蘇有農民自辦的農業中學率先出現,其他各省也紛紛興辦,到1960年全國農業中學有2萬多所,在校生達230多萬人。農業中學的誕生和發展,為普及農村教育,興辦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途徑。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中,農業中學全部停辦,它的恢複較之城市職業中學更為困難。直到1980年部分農業中學才恢複辦學,中斷達15年。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的通知》中指出:“農村教育必須適應而不可脫離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勞動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1985年5月《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又指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要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民勞動致富的需要。1987年《關於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指出:“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確立為振興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和為農民勞動致富服務的思想。”這是農村、農民教育思想的根本轉變,然而,對於如何辦好為三農服務的農民職業教育,如何把思想轉變為行動還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在經費上也沒有保障,導致10多年來,農民的職業教育不但沒有持續發展,反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可以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和就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然而,盡管中央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發展農村和農民職業教育的法規,頒布了不少文件。農民的職業教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方麵,遠遠落後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城市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跟不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跟不上農民就業結構的變化,也跟不上城市化的進程,不能滿足農民增加收入的需要。因而導致了農民職業教育的停滯,在貧困地區農民職業教育甚至在萎縮。

在不少地方農村職業中學和農業中學門可羅雀,也有不少職業中學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學生,成為升學的機器。乾縣職業教育中心掛著兩個牌子:乾縣職業教育中心和乾縣第三高級中學,學生全部是普高生。多數農業中學處於癱瘓狀態,勉強支撐運轉的農村職業中學,專業老化,跟不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無法滿足農民非農就業的需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