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社會學視野中的農民非農職業教育(1 / 3)

從不同的角度看,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質。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過程,也是農民增加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同時是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過程。

4.2.1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過程

社會化是社會學的一個核心概念。要把一個自然的人轉化為社會的人,要經過社會化過程。

美國社會學家克塞認為社會化是一個社會性的互動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獲得了某種價值、態度、技能和知識,簡而言之,獲得了他們所處的那個社會的文化。

《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樣定義社會化:社會化是指個人憑借其生理特點(主要是神經係統尤其是腦)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獲得符合特定社會要求的知識、技能、習慣、價值觀、態度、理想和行為模式,成為具有獨特人格的社會成員並履行其社會職責的過程。

在一般的社會化中,包含著勞動社會化。職業教育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個人勞動社會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勞動者的勞動社會化就是社會將一個普通的社會人轉變成一個能夠掌握社會所需要的勞動知識、技能和必要的勞動規範,適應工作場合的文化,成為合格勞動者的過程。具體地說,勞動者的社會化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掌握一個職業角色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勞動者,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這是一個勞動者的基本條件。勞動者要自食其力,要創造財富,離不開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從幼年到漸漸成年,人們都要經過一般的社會化,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但是要完全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則需要經過職業教育、培訓和工作實踐過程。

第二,了解工作環境的文化。所謂工作環境的文化,是指在勞動組織中,有一套製約勞動者的習俗、慣例、公約、規範、製度和價值觀,這就是工作環境的文化,也稱為企業文化。對於已經熟悉了這個環境的勞動者來說,遵守勞動規範,順應工作環境的各種習俗、慣例和製度等已成了自覺的行動。但對於一個新到來的勞動者或者即將進入某個行業、某個企事業單位的勞動者來說,則有一個了解、學習、適應、遵守這些文化,並把這些文化吸收內化的過程。

第三,學習扮演勞動角色,並把勞動角色內化為個人的價值。勞動者對工作環境文化的適應和調節不僅包括社會性的內容,也包括心理上的內容。從心理上接受適應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勞動組織和社會的期待,可以提高工作的積極性,減少角色衝突和摩擦。

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職業教育機構傳授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態度,培養勞動者的社會能力的過程,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勞動者的勞動社會化過程。勞動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和職業教育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職業教育和培訓就是社會對個人進行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職業教育和培訓就是人的社會化,同時也是人的勞動社會化。

人們一般認為,農民的社會化與一般的社會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一般社會化在農村的具體體現。因為農民是農村社會的產物,是社會塑造、教化的結果。因而,農民的社會化是指農村社會成員在農村社會實踐中,按照農村社會文化的要求,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能夠適應農村社會環境,參與農村社會活動的社會人的過程。

農民的勞動社會化就是農民學習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規範和態度,適應勞動環境的過程。千百年來,農村社會就是農業社會,農民的勞動社會化是進行農業職業教育,是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社會的延續服務的。但是近代以來,農村社會經曆了較大的變遷,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更是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民的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的風俗、習慣等文化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天,如果還認為農民的勞動社會化就是農業職業教育,農民的職業教育等於農業職業教育就太不合時宜了。然而,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不但一般大眾這樣認為,中央的教育決策部門這樣認為,地方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這樣認為,不少農村職業中學也同樣認為對農民的職業教育是要進行農業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民間的職業教育實踐說明:在今天,農民的職業教育不單是要對部分農民進行農業職業教育,更要為廣大農民進入農村二、三產業工作勞動,為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服務,對他們進行非農職業教育。在今天,農民的勞動社會化不僅是要塑造適應農村文化環境,參與農村社會生活的社會人,而且要把農民塑造成為既能適應農村社會文化,參與農村社會生活,又能適應城市社會文化,參與城市社會生活的社會人。因而在今天農民職業教育的內容,也就是農民勞動社會化的內容更豐富了,也更複雜了。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為農民身份的人從事非農工作或者為農民在非農領域創業而舉行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培養農民的非農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以及適應非農工作需要的社會文化和能力。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農民盡管還沒有改變身份,但是經過培訓的農民卻要進入非農部門就業,因而我們認為,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農民的非農社會化過程。不管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從事非農工作,雖然他的身份未變,但是職業角色卻經曆了根本的轉變,非農社會化幫助他順利地完成這一轉變。所謂農民的非農社會化,是指農民在經過家庭、學校、和農村社會的基本社會化以後,為了適應非農工作的需要,在職業技術學校或者在非農工作實踐中進一步學習非農工作所需要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社會能力和組織文化的過程。由於農民的非農社會化是在農民經過基本社會化之後進行的,所以它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

由於多數經過職業培訓的農民進入城市或小城鎮工作,貧困地區的農民更多的是去了東南沿海和大城市就業,因而我們認為,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僅是一個非農社會化的過程,而且應該是一個城市社會化的過程。許多農民工由於沒有經過非農職業教育,沒有經過農民的城市社會化過程,進入城市以後會發生角色衝突。人進了城,但是價值觀念、行為舉止還是像在鄉下一樣。農民的城市社會化是指農民在農村成長並在農村經曆了農村社會化,學習了在農村生活的技能和農村文化,適應了農村社會生活之後,為了進一步適應未來在城市從事非農工作,適應城市社會生活而接受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是提高社會能力,學習城市文化的過程。由於農民的城市社會化是在農民的基本的農村社會化之後進行的,因而它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

目前,多數職業技術學校認識不到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幫助農民順利適應非農工作和城鎮生活的非農社會化和城市社會化過程,隻注重傳授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術,有的片麵強調動手操作能力,忽視職業道德教育,忽視城市文化教育,導致了很多問題,這也成為許多城裏人阻撓民工進城的借口和說辭。

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曾經編了一首《民工兄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歌詞如下:“第一小農意識要去掉,說話粗魯讓人受不了;第二裝修進了房主家,手腳不淨(指偷盜)就要犯事了;第三不要老鄉淚汪汪,五湖四海大家要幫忙;第四不許隨地大小便,刮胡子剃頭天天要洗腳;第五不看黃盤(指色情光盤)和小報,學習文化素質要提高;第六不要輕信小廣告,頭疼腦熱醫院去治療;第七蓋房結婚要用錢,年終算賬不能差分毫;第八回家早訂火車票,小心路上被人掏腰包。”盡管這首歌對民工不無歧視色彩,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是它也反映了農民工進城之後,由於沒有經過充分的非農社會化和城市社會化,導致的衝突、失範和越軌現象。

總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既是農民的勞動社會化過程,也是農民的非農社會化過程和農民的城市社會化過程。由於它是在農民的基本社會化之後的進一步社會化,因而,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也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

4.2.2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建構社會資本的過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