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社會學視野中的農民非農職業教育(3 / 3)

以上我們初步剖析了社會資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下麵我們分析一下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與社會資本的關係。我們認為,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既是農民增加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也是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過程。

首先,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農民增加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農民由於是在農村社區長大成人,長期生活生產在農村社區裏,他們最基本的社會資本是建立在血緣和地緣關係基礎上的社會關係。格蘭諾維特研究發現,如果把人際關係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那麼,在美國社會,弱關係是傳遞就業信息的主要橋梁,因為強關係往往是同質的,對找工作的意義不大。所謂強關係是指聯係緊密、接觸頻繁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建立在血緣地緣關係基礎上的關係,也就是社會學中所說的初級群體之間的關係。弱關係是指聯係不緊密、接觸較少的社會關係。在農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中,主要是強關係,弱關係非常少。這就決定了農民在尋找非農工作機會時信息渠道是有限的,幾乎所有的農民工依賴親戚和老鄉來找工作。如果農民能擁有並利用弱關係來找工作,他們就會有更多更好的機會。

農民的職業教育既可以增加農民的強關係,也可以增加農民的弱關係,還可以使農民有機會利用更多的公共社會資本。農民社會資本中的強關係主要是親戚、鄰居、老鄉和同學等,參軍複員的農民還有戰友等社會關係。傳統社會中還有通過結拜、認親等方式結成的社會關係,這類關係現在已不多見。正像格蘭諾維特所說的強關係往往是同質的,通過這些關係獲得的有用信息和資源很有限。馬九傑、孟凡友關於深圳農民工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通過研究得出:生活在傳統農村社區的農民,他們的社會資本主要基於傳統的親緣地緣網絡,這決定了獲取城市遷移和擇業方麵信息渠道的單調性。現有的調查資料表明,有65.8%的農村流動勞動力是靠親緣和地緣關係獲得工作信息,有75.4%的農村流動勞動力是靠這種途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在很多情況下,農村勞動力進城很少到勞務市場去找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確實有農民進城打工在勞務市場被欺騙的事情發生。

參加職業教育和訓練可以使農民增加個人的社會關係。第一是增加了學員的同學關係,通過參加共同的學習培訓,學員們增加了一批同窗。社會上流行著關於緊密的社會關係的順口溜中就有:一起同過窗的、一起下過鄉的、一起扛過槍的。事實上,許多學員日後在求職過程中,同學關係確實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藍田縣的廚師學校培訓了大量的廚師,這些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甚至有不少人到國外去工作。他們之間傳遞工資、就業機會等信息,使不少人找到更好的就業機會。也有的人因飯店倒閉等原因暫時失業,他們也多是通過同學、同行尋求就業機會。第二,通過學習培訓,這些學員增加了師生師徒關係,因為這些師傅和老師們年紀較長,經驗較多,社會關係較為廣泛,可以為學員們求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除此以外,農民參加職業教育和培訓,就與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建立了權利義務關係,在校期間是學校的一員,走出校門就是學校的校友。學校對學員的就業負有指導、推薦的責任和義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技術學校重視學員的就業安置,學校和培訓機構具有勞動就業的中介服務功能。農民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就和學校建立了個人和組織機構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擴大了學員的個人社會資本。因為職業學校作為一個組織,擁有更多的資源。作為專業化的教育培訓組織,在一個行業和領域裏長期經營,會比個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信息。綜上所述,農民參加職業教育和培訓可以增加個人的社會資本。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還是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過程,它不但增加了個人社會資本,同時,還增加了全社會的公共社會資本。所謂公共社會資本,是可以為社區、國家、民族或社會多數人共享的社會資本,比如民族傳統、文化、社會風尚、法規製度、宗教機構、社會團體、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如果一個社會的社會信任水平較高,社團發達,社會關係和諧,人們遵紀守法並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這個社會的社會資本存量就高。公共社會資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平台,一個社會的社會資本存量高,經濟社會發展就迅速,人們就會更富足、更幸福。它可以降低人們社會活動的成本,或者說降低人們社會活動的交易費用。

職業技術學校不但傳授職業技術,還要進行思想文化教育,要促進學員的勞動社會化,進行法律法規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農民的非農職業技術教育還要對農民進行行業文化、城市文化的教育,促使農民在就業之後能和工商企業組織和城市社會和諧相處,使農民接受社會主流文化,減少未來工作生活中的衝突和摩擦。農民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可以使城鄉之間有共享的文化、規範,並使城鄉居民之間容易理解和信任,這本身就是建構公共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從目前看,農民從事非農工作之前,接受職業技能培訓較少,職業培訓機構也忽視農民的勞動社會化和城市社會化,是農民在城市發生大量的失範和越軌現象的重要根源,也是城市市民和農民之間的出現矛盾衝突和農民工被歧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民職業教育機構還應當教育農民了解社會以及社會是如何運行的,社會上有哪些社會團體,他們有哪些作用,如何加入社團組織;社會上還有哪些政府機構、準政府機構,尤其是和勞動就業相關的機構,他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社會上有哪些勞動中介機構,如何利用,如何避免風險。農民個人和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之間有效的鏈接和整合,建立和諧的關係和信任,可以增加公共社會資本。

陝西藍田、渭南、鹹陽的眾多民辦職業技術學校都在教學實踐中對農民的城市社會化、對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有所涉及,但是多數學校沒有認識到其對農民就業以及對全社會的意義。在北京的富平職業技術學校的農民培訓過程中,在國際計劃(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發展機構)的大齡女童職業技術培訓項目的執行中,農民的城市社會化、農民的非農勞動社會化以及個人社會資本和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得到了足夠的重視。

國際計劃的大齡女童培訓項目是委托鹹陽扶貧職業技術學校、渭南富源職業技術學校和蒲城城市職業中學完成的。國際計劃和以上三校簽訂了委托培訓協議並定期對其培訓工作進行評估,工作安置之後還進行跟蹤評估。在協議中對學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限定,促使學校改變隻重視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傾向,要求學校重視職業道德、勞動態度的教育,重視文化教育,要求學校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要求開設勞動權益保護、青春期教育、城市生活常識等課程。

北京富平職業技術學校是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等人投資興辦的非營利培訓機構,主要培養家政服務員。由於學校的公益性質和行業特點,他們更重視學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教育,注重學員的權益保護教育。他們製定了詳細的學員守則,以及家政服務員工作守則。學習城市生活技能,適應城市生活和工作環境是他們培訓的核心內容。

國際計劃和北京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培訓效果以及他們的學員就業狀況要好得多,學員的適應能力很強,和雇主的關係比較融洽,處理衝突和糾紛的能力較強,工作相對穩定,報酬也較高。

因而我們認為,農民的非農職業培訓的過程是農民的繼續社會化過程,包括非農勞動社會化的過程和農民的城市社會化過程。同時也是農民增加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和公共社會資本的建構過程。這就要求在職業培訓中克服太過功利、隻重視操作能力的傾向,重視學員的綜合素質教育,重視學員的文化教育、法規教育和道德教育。簡單地來說,就是要讓學員既要學會做人,會做一個城市社會人、一個現代化的人,也要學會幹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