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政府部門的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和職業技術教育項目(2 / 3)

縣鄉政府投資興建和管理的農民職業技術學校是國有或公有非營利性質的事業單位,和其他國有企事業單位一樣,存在著人浮於事、效率不高,背離建設初衷,脫離社會需求的弊端。

1.專業不適應農民需要。政府興辦的公辦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思路僵化,脫離實際,專業設置和學製不能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民非農就業的需要、農業產業化的需要和農民創業的需要。不能夠以人為本,從農民的需要出發,為農民服務。單純強調為農業服務,強調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重視學曆教育,忽視短期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就業創業培訓。這種辦學方向還停留在“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二元社會的陳舊觀念裏,導致的結果是不少職業學校門可羅雀,生源短缺。

2.背離辦學宗旨。政府興辦的學校吃財政飯,人浮於事,不少學校教師比學生多,不思進取,自以為有財政支持,得過且過。學校辦學的社會效益極差,資源浪費極為嚴重。乾縣職業教育中心樓房漂亮,操場寬闊,校園廣大,開設的職業班學生寥寥,一年之後,竟然招不到學生。雖然還掛著職業教育中心的牌子,但在校讀書的全是普高學生,完全背離了辦學宗旨。

3.專業設置不符合市場需要。政府興辦的學校沒有生存壓力,不考慮學生的就業問題。學校隻管教學,不管學生就業安置。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職業技術學校要麵向勞動力市場辦學,要進行就業和創業教育,還要對學生就業進行指導和輔導,學校要充當雇主和學生的橋梁,擔負起勞動中介的職能。專業不對路,招不來學生,專業對路了,安置不了也招不到學生,這種情況下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就漸漸萎縮。隻有部分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學校才能適者生存,並有可能擴大辦學規模。

4.福利最大化傾向導致成本畸高。政府所屬的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無論是教育部門所屬還是勞動部門所屬,辦學的主要經費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學校公用經費雖然不是很充裕,但是也有一定的保障。辦學費用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它的性質就是政府所屬的提供公共物品的非營利組織,我們一般把它叫做事業單位。近年來,允許收取學費以補充公用經費的不足,學費在1997-2000年連續上漲,不少學校收到了大額款項。許多公辦學校還巧立名目,非法收取各種費用。事實上公辦學校的收費和一些民辦學校的收費不相上下。那麼,收來的錢哪裏去了呢?通過修住宅樓、公費旅遊、各種福利花掉了,不少學校給職工發電腦、手機、家電,學校領導出國考察,甚至有學校安排全體教師出國考察等等,真正用於教學的資源確實是有限的。這就導致公辦學校辦學成本不但居高不下,而且節節攀升。

公辦職業技術學校要發揮其職能和為農民服務的作用,必須向私營學校學習,政府的投資和管理模式也必須引入市場機製。政府應推動公辦學校和私營學校以及第三部門的職業技術學校在同一個舞台上公平競爭,淘汰沒有效率的公辦學校。

5.2.4 陝西省扶貧辦的貧困人口勞務技能培訓扶貧項目

陝西省是一個貧困麵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欠發達省,2003年,陝西省農民純收入在865元以下的人口還有656萬人。2002年初,陝西省政府製定實施了《陝西省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把貧困地區勞務輸出作為新階段扶貧的一條重要措施,提出了每年在貧困地區組織輸出100萬名勞動力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增加貧困地區人口非農產業就業技能,擴大貧困地區勞務輸出,2003年4月,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從2003年開始實施貧困人口勞務技能培訓扶貧項目。

全省確定了米脂女子家政學校和商洛新潮學院等14所職業學校承擔扶貧職業技能培訓任務,開設了縫紉、烹飪和家政服務等21個勞務技能專業。陝西省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500萬元,對參加培訓的學員,3個月學製的每人補助750元,6個月學製的每人補助1,000-1,500元。2003年全省實際培訓貧困戶子女4150人。從培訓學員的性別來看,女性多於男性,女性有2202人,占53.1%;男性有1948人,占46.9%。從學製來看,三個月短期培訓的人較少,隻有756人,僅18.2%;6個月長訓班的人員較多,達3394人,占到81.8%。從學員年齡構成來看,18-20歲的830人,占20%;21-25歲的有3320人,占80%。從學員的來源來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學員占70%,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學員占25%,其他縣、市、區的占5%。經過培訓,受聘參加培訓的4150名貧困農民都擁有了一技之長,掌握了外出務工的相關知識。這些人中自主擇業的隻有5%,由培訓學校統一安置就業的占95%;在陝西省內就業的占30%,在省外安置就業的有70%。省外輸出的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天津等沿海地區。一般月工資收入為600-800元(扣除食宿費用之後),絕大多數工作的農民在上崗之後第二個月就開始給家裏寄錢,緩解家庭困難。

培訓是由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的,由陝西省扶貧辦社會發展處規劃、管理和監測評估,督促培訓項目的順利完成。陝西省扶貧辦按各地貧困人口數量,將全省技能培訓計劃下達到各市扶貧辦,各市扶貧辦再分解到各縣(區)扶貧辦。各級扶貧部門嚴把招生資格審查關,凡願意參加培訓的貧困戶子女,持村、鄉證明到各縣扶貧辦統一報名,填報《勞務技能扶貧培訓資格審查表》。經縣、市扶貧部門審核符合培訓條件,並經本人所在鄉村公示無異議後,才被選定參加培訓。這個項目實行委托培訓製度,在各市推薦審查的基礎上,省扶貧辦確定了延安市技校等7所公辦職業學校和寶雞振華培訓學院等7所民辦職業技術學校具體承擔2003年的扶貧技能培訓工作。選定的學校既有公辦職業技術學校,也有民辦職業技術學校,各市扶貧辦與本地確定的職業技術院校簽訂培訓協議,委托學校搞好學員的培訓質量和就業安置工作並進行跟蹤監督檢查。據調查,這14所學校均能按照協議要求切實負起責任,對參加培訓項目的學員造冊登記,立卡建檔,實行全程管理。各學校根據學員素質和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專業、安排課程,組織得力的教師施教。

從首期培訓和就業的情況看,陝西省貧困人口勞務技能培訓扶貧項目是非常成功的。盡管還存在諸如招生公示問題,忽視文化和專業知識教育、忽視務工社會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就業指導不到位的問題。

5.2.5 重慶市萬州區農業局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新探索

近年來,一些政府部門對職業教育的供給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他們不直接投資辦學,也不直接管理學校,而是把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招標的方式發包到既有的公辦和私立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術學校負責培訓,政府部門監督評估並為培訓買單。有的還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對培訓項目進行規劃、實施、監測和評估。這種方式把民辦學校和公辦職業技術學校放到同一個競爭平台上,促使學校改進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安置工作。

浙江省常山縣通過發放職業教育券的方式提供職業教育給農民或者獎勵農民參加職業技術培訓。而重慶市萬州區在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中積極實踐,開拓創新,在實施工程管理中采取了公開招標定學校,發代金券補農民等一係列整合資源、公開透明的確保農民受益的措施,形成了特有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管理機製。比起浙江常山縣的職業教育券,重慶市萬州區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更加完善。

2003年11月,重慶市財政局將萬州區作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區,安排培訓補助資金100萬元,以短期的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培訓5000人,指導就業4250人。萬州區委、區政府把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和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大舉措,出台了《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的意見》,明確五年內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人以上,並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納入區政府2004年“民心工程”實施。

為了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工作做好,萬州區農業局采用項目運作方式,將項目分成若幹子項目,麵向區內各類職業培訓學校公開招標,並實施培訓補助“代金券”管理。通過招投標,確定了三峽17所學校為定點培訓單位,開展服裝加工等27個工種的短期技能培訓。到2004年4月5日,已舉辦各種培訓班64期,培訓人數2985人,其中,已結業1443人,在培1542人,就業1443人,就業率達100%。同時,直接給農民學員發放培訓補助“代金券”57.31萬元。

萬州區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管理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實行市場化運作和規範化管理。按照重慶市的項目管理要求,結合當地實際,製定了《萬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試行管理辦法》、《萬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招標書》、《培訓協議書》、《萬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實施方案》等規範性文件,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管理運作市場化和規範化。

堅持市場化運作,實行公開招標確定培訓學校,整合培訓資源。萬州原是地級區域性中心,擁有比較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辦學機構多,規模大,師資力量雄厚。同時,這些學校分別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福建、寧波等對口支援省市都有辦事服務機構,有較健全的就業信息服務網絡。為充分發揮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集中一批符合條件的教育培訓單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順利開展,在培訓機構的選擇上,萬州區農業局實行了公開招投標,確定招投標“三項原則”,以增強招投標工作的透明度,給所有參加投標的學校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遇。

招投標“三項原則”包括:一、項目信息公開發布原則。通過開發布會、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公開發布信息,擴大投標學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二、項目中標學校公示原則。開標評審後,中標學校的有關情況要通過新聞媒體、發《通告》等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三、違規處罰原則。對弄虛作假、非法掛靠等各種違紀違規行為,要嚴肅查處,並將違規單位列入“黑名單”,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取消其投標資格等處罰。此外,項目主管部門農業局與各中標學校還必須簽訂《培訓協議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