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建立良好穩定的農民職業教育資金籌集和管理機製(3 / 3)

不僅應該實施項目管理,而且在實施項目管理時,對委托人即職業技術學校應該實施公開招標,使所有的各類職業學校參與公開競爭,使資質更好、效率更高、熱衷農民職業教育事業的職業技術學校承擔培訓項目,重慶市萬州區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之所以非常成功,就是因為不僅實施了代金券的助學模式,而且公開招標,引入了競爭機製。

8.4.2.3 加強監管,保證民間投資的有效利用

政府投入的培訓資金可以實施社會項目委托管理,對於農民自己掏學費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培訓,政府也需要加強監測和評估。從陝西的農民職業教育狀況來看,政府投入農民職業教育的資金是有限的,大量的職業教育投資是農民的個人投入。農民自己掏錢進入公辦或民辦學校學習培訓是個人行為,他們和學校形成契約關係。但是由於契約失靈現象存在,農民和職業學校相比處於弱勢地位,契約的完全執行無法得到保證,農民在培訓中的權益常常受損。這也使得農民的職業教育投資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地達到農民投資職業教育的目標,損害了農民投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隻有民間資金投入能被有效利用,能達到投資的目標,農民的投資才有積極性,才能激勵農民把更多的資金用於職業教育和培訓。

要加強民間資金的有效利用,必須加強對職業技術學校的監管。我們知道目前的農民職業技術學校主要是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和民營職業技術學校,像富平職業技術學校和北京農家女培訓學校這樣的社會非營利職業學校很少。公辦職業技術學校有福利最大化傾向,民營職業技術學校有利潤最大化傾向。無論是福利最大化傾向還是利潤最大化傾向都會加大農民職業教育的成本,損害農民投資職業教育的效率,抑製農民投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要加強對職業學校的監管,保證農民的職業教育投資效率,應在以下幾個方麵對目前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進。

第一,對職業學校進行參與式的監測和評估。已往的監測評估都是教育和勞動部門的官員走馬觀花式的印象評估或者通過考試評估,這種評估簡單粗糙,形式主義,達不到客觀、全麵評價職業技術學校和促進農民就業的目的。對職業學校的教育和培訓最知情的是正在接受培訓的和已經畢業的學生,他們是職業教育的需求主體,隻有他們的參與才能使評估更全麵、更完整。參與式監測評估是在評估中廣泛征求職業教育和培訓各方的意見,搜集各方麵的情況和信息,以保證監測評估的完整、全麵、客觀、公正,從而保證培訓效果。參與式評估各方應包括學生、學生家長、教職員工、用人單位、職業教育專家。參與式評估可以由教育部門、勞動部門、扶貧部門或者培訓項目的委托人組織進行,也可以委托獨立的第三方組織評估。

第二,重視結果評估而不僅僅是過程評估。把學員的就業率和工廠的意見作為評估的最重要的指標,因而評估要深入學員就業單位。這會增加評估費用,但是這是保證職業教育投資效率的最有效的舉措,這一筆開支是值得的。

第三,加強學校的財務審計,審計要重視效率審計。審計發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查賬的範疇,涉及對各項工作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查核。1972年美國審計總局對審計下的定義是:“審計一語,包括審查會計記錄、財務事項和財務報表,但就審計總局的全部工作來說,它還包括如下內容:①查核各項工作是否遵守有關的法律和規章製度;②查核各項工作是否經濟和有效率;③查核各項工作的結果,以便評價其是否已有效地達到了預期的結果(包括立法機構規定的目標)”。日本著名審計學者三澤一教授在《審計基礎理論》一書中為審計所下的定義是:審計是具有公正不偽立場的第三者就一定的對象的必須查明的事項進行批評性的調查行為,還包含報告調查結果。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是扶貧幫困的社會工作和社會事業,對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學校的審計除了經濟和財務審計外,還要重視社會效果審計。要審查職業學校的資金到底用到哪裏去了,要防止公辦職業學校的福利最大化傾向和民營職業技術學校的利潤最大化傾向。

第四,加強輿論監督,把評估、審計結果公之於眾。要充分發揮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使好的職業技術學校為公眾所認知,也使唯利是圖有欺詐行為的職業學校的真麵目大白天下。要把監測、評估、審計的結果在多種傳媒上公示,使得廣大農民在選擇的時候有更充分的信息,也促使職業學校的競爭來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8.4.2.4 跨區域委托培養,突破地域局限

陝西省目前縣縣都有職業教育中心以及一兩所職業中學,多數縣沒有成規模的民營職業學校,多數貧困縣沒有民營職業技術學校。多數公辦職業學校沒有職業班學生或者學生寥寥無幾,連鹹陽秦都區職業教育中心這樣的樣板職業學校都是普通高中學生占三分之二,職業班學生占三分之一。政府財政的職業教育資金是全部撥給公辦職業學校的,公辦職業學校由於沒有麵向市場辦學、沒有麵向農民辦學,農民不願意到這些學校就學,這就導致了各縣財政的職業教育資金投入的嚴重浪費和流失。

許多偏僻的貧困小縣人口隻有10-20萬人,西部山區不少縣的人口隻有幾萬人。在這種人口稀少的地方,職業學校的規模無法保證,即使勉強建成職業技術學校,設施配套、師資配備都成問題,質量無法保證。由於學校規模小,開設單一的職業班都湊不夠開辦的人數,就更不可能開設學製多樣,門類相對齊全的專業。專業和學製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就會抑製就讀職業技術學校的積極性,導致學校招生難,規模就更上不去,形成惡性循環。在規模沒有保證的前提下,職業學校無法生存和發展,隻能造成資源浪費。因而,在貧困地區沒有必要縣縣都建職業技術學校,應該通過適當的機製支持或者引導人口密集的大縣及市府所在地現有的適合農民需要和市場需求的公辦職業技術學校麵向市場和農民辦學,也同樣支持和引導一批民營職業技術學校提高培訓質量,擴大辦學規模,促進農民就業。

由於各縣的公辦職業學校不能滿足農民的職業教育需求,當地很少,甚至沒有民營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們跨縣到職業技術學校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現象很普遍,這也是他們的無奈之舉。職業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職業教育可以跨地域就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跨地區就學有很大的困難,需要在本地就學。而職業教育和培訓階段教育的學生年齡大多數都在15歲以上,完全可以跨縣、跨市、甚至跨省就學。

事實上農民跨縣跨市就讀職業技術學校的情況非常普遍,跨省就學也不稀罕。渭南市的民辦職業技術學校學員主要來自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甚至還有四川、湖北的農民來此就讀,當然,大多數學生還是來自陝西各個縣市。目前農民跨縣市就讀職業學校完全是自發行為,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政府幾乎沒有投入多少資金,也沒有其他的引導政策和措施。

經過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職業學校應該跨區域招生,政府財政資金可以以教育券的形式跨區域投入,允許農民跨區域就讀職業學校。也可以通過委托培養的方式委托外地職業學校培養當地農民,突破地域小圈子。引入市場機製配置職業教育資源,促使職業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和加強就業安置。這樣就可以使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更有效率,更能促進農民就業,從而促進農民增收,使他們迅速脫貧解困。

§§第九章 農民的非農就業指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