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自農業轉入其他生產部門則不同,因為這種轉移主要的是由於某一經濟社會所發生的技術變化,或是由於其他生產部門,如工商業的擴張,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這種意義的勞動力轉移,是一種職業或就業的變動,在實現工業化已使這種情形,並將繼續使這種情形在經濟進化史上發生最顯著的作用。勞動力從農業轉入其他生產部門所表現的這種職業轉移,可以從每人貨幣報酬的差異中得到解釋。”正如張培剛所描述的那樣,我國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正在不斷地衝擊著原有的城鄉就業體製。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1988年以來,隨著農村農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加大,富餘勞動力轉移難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要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就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好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重大戰略問題,也隻有減少農民,才可能富裕農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走出田園。加強農民的非農就業指導有助於改善農民在人力資本上所處的劣勢地位,幫助他們實現從“耕者有其田”到“業者有其技”的轉變。就業指導是一項新的工作領域。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日益突出。
9.1.1 就業指導和農民就業的關係
9.1.1.1 人力資本對農民非農就業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類關於人的生產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資本理論中提出,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
人力資本可以用下麵幾種方式來度量:受教育的年限;學曆(把教育對受教育者個人餘生收入的影響作為教育產出的度量);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數量取決於其所受教育水平,大小等於在某個時期獲得這樣的教育水平所需要的國家教育投資;在製度環境及效率原則一定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的大小可以間接地通過實踐的結果來衡量。在此我們采用受教育程度作為人力資本的度量。農民的非農就業主要有三個渠道:非農家庭經營就業、鄉鎮企業就業、勞動力外出就業。一般觀點認為勞動力文化程度對非農家庭經營的影響不大。我們主要研究農民的勞動力文化程度對農民鄉鎮企業就業、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影響。
(1)農民勞動力文化程度對遷移的影響。農民的勞動力文化程度對遷移的影響主要來自三個方麵:一是找到工作的概率,二是工作的穩定性,三是轉移的區域選擇。文化程度傾向於增加找到工作的概率,因為:第一,城市雇主一般要求至少初中文化程度;第二,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獲取就業信息方麵占有優勢;第三,根據教育程度起甄別作用的假說,雇主把教育程度作為從申請工作的人中選擇高能力者的識別方法。勞動者文化程度越高,越精通某一生產技能,就業及轉移的區域選擇就越靈活,選擇的餘地也較大。
(2)勞動力文化程度對農民鄉鎮企業就業的影響。對傳統農業和農民而言,鄉鎮企業是一種全新的、較高層次的新型產業,在用工上有特殊的勞動力素質要求。在我國這樣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已取得了曆史性進展,但如果忽略人力資本投資,鄉鎮企業必然會因為勞動力素質的製約而出現邊際報酬遞減狀況,對農村產業高度化演進形成無法在短時期內緩解的約束。人力資本積累的狀況對鄉鎮企業的演進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狀況較好的地區,鄉鎮企業產業水平較高,產業演進速度也較快,反之,人力資本積累狀況較差的地區,鄉鎮企業產業水平較低,產業演進速度也較慢。
9.1.1.2 就業指導對農民人力資本的開發
由於失地農民的數量大,每年都在增加,現在要求技能偏低的普通工作已經接近飽和,要求高技能的崗位他們又沒有足夠的能力,且很難在短時間內為他們找到大量合適的就業崗位。離土農民職業技能、整體素質偏低。由於農民受到的基礎教育水平整體比較低,而且長期從事農業勞動,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他們很難適應。而在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過程中接受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就業指導幫助農民了解國家就業方針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就業觀念,掌握必要的求職知識。實踐證明,農民就業指導已成為保障農民順利就業的有效手段。農民就業指導課程已成為促進農民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手段,就業指導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活動,是培養就業的知識、就業能力和求職技巧的活動。在指導過程中,學員的人力資本不斷增加。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高也是人力資本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