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農民非農就業教育專業設置的依據與原則(2 / 3)

(1)農民工培訓需求分析

據國務院研究室不久前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農民工在我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2%,已成為支撐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報告指出,農民工在傳統體製之外開辟了一條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生產要素流動的新通道,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填補了製造業、建築業、餐飲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崗位空缺。同時,隨著全國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農民工作為整體素質不高、綜合能力不強的群體,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提高技術水平、掌握科學知識和鍛煉綜合能力的重要性,並由此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潛在培訓需求。

據“農民的培訓需求及培訓模式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和浙江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問卷顯示,農民工培訓需求較高程度地指向勞動強度低而又比較體麵的技術和管理工作,如計算機知識在所有選項中列位首位,分別占總人數的39.8%和53.6%,其次是管理、營銷、駕駛、裁剪和法律知識等。另外,在問卷所涉及的農民工培訓需求的15個選項中,選擇電工、鉗工、裝修、廚師以及車工等傳統技術和一般技術的比例大多比較低。其中,選擇“電工”的北京占5.3%,排倒數第三,而浙江占17.2%,列位倒數第七;選擇“鉗工”的北京隻占2.5%,浙江占9.2%,排倒數第四;選擇“裝修”的北京占2.5%,浙江2.8%,列倒數第一。從這些數據和選項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民工對於能夠提高職業地位、改善工作環境和加強自身權益保護的專業培訓具有較強的需求,而對於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環境較差的傳統技術和一般技術培訓需求較弱。農民工的這種需求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工對目前所從事的低工資、高強度勞動的不滿,期望能通過培訓改變自身弱勢地位。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農民工自己培訓需求從自身發展而言是合理的,我們在進行專業設置時要對此予以充分的考慮。其次,農民工的培訓需求與區域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是完全吻合的。許多區域產業的發展急需一般技術和傳統技術的人才,而農民工對其的培訓需求較弱,使得區域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產生了一定的錯位。對此,我們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重視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引導和激發農民工對一般技術和傳統技術的培訓需求。

(2)一般農民培訓需求分析

從“農民的培訓需求及培訓模式研究”課題組的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在傳統農區,農民對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業勞動力專業培訓均具有很強的培訓需求,而他們最需要的培訓內容依次為種養業技能培訓、非農就業技術和創業技能培訓。

另外,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對2003年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調查也顯示,在非農技能培訓中,作為第一培訓需求的依次是工業技術、商業經營和運輸業技術,分別占38.6%、29.1%和13.0%;作為第二培訓需求的依次是建築業、商業經營和餐飲業,分別為23.5%、20.8%和18.3%。因此,目前對傳統農區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民,應依據其實際需求,進行提高非農就業技術和創業技能的專業設置。

10.1.1.3 國際經驗的啟迪

許多發達國家不僅通過立法、經濟手段支持農民培訓,鼓勵、誘導企業和農民參與培訓,而且通過嚴格的教師錄用標準,保證培訓師資的質量,使得農民就業培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得到了蓬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專業設置經驗。

(1)注重根據社會需要和市場變化開設專業。多數發達國家農民就業培訓的專業設置通常都以凸現市場為導向,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立足點,以培養農民的綜合能力,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有機結合為重點。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培訓主體,通常都是在進行嚴格認真的市場調查分析後,根據農民的特殊需求及時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很重視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注重不斷拓寬專業領域。1963年,美國的職業教育法案規定,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包括生產技術培訓之外的其他內容,如農業企業管理、農產品運銷等。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民教育培訓,都將專業設置的內容從傳統種植養殖技術擴展到包括園藝、小型動物養殖、海洋生物養殖等新型農業產業;從產中培訓向涵蓋產前、產後的相關領域拓展,如農產品銷售及服務、食品加工、農場管理等;從技術培訓向創業、經營和就業技能的培訓拓展,甚至設置與農民決策和規避風險,進行科學試驗,掌握財經分析理論和商業操作技巧等相關的專業。

(3)注重專業口徑寬窄並舉,以寬為主。麵對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社會職業,德、美、法等國在進行專業設置時都采用了寬窄並存,以寬為主的原則,以適應社會變遷和終身教育的要求。德國在進行農民就業培訓專業設置時將專業名稱在培訓章程中統一規定,以寬口徑設置大類專業,采取小專業施教的做法。美國將農民就業培訓專業分為幾大類,分別對每類專業進行了列舉,涉及麵廣,專業口徑寬窄並存。法國將職業教育主體分為大學技術學院和附屬及屬於高中的高級技術員班,大學技術學院生源以普高畢業生為主,基本按照專業領域劃分、設置專業,專業設置口徑較寬;而高級技術員班生源主要以技術高中與職業高中畢業生為主,其專業設置口徑一般較窄。

10.1.2 農民非農就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原則

專業設置作為一項係統、複雜、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包含專業設置的主體、客體、結構、內容及過程等多個方麵,反映著社會、學校、農民等各方麵的需求和條件。因此,在對其設置的依據有了具體的分析和認識後,我們應綜合考慮各方麵的需求和條件,對專業設置做一個規律性的概括,這所涉及的就是農民就業培訓專業設置的原則問題。

10.1.2.1 堅持適應性原則

由於農民就業培訓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存在於一定的適用範圍之內,這決定了其專業設置也要根據不同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適應性的原則。首先,專業結構必須與區域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就業結構相適應。正如前麵所分析的,農民就業培訓專業設置要根據當地的資源、技術、經濟等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分析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就業結構,選擇專業種類,合理安排專業結構。其次,專業口徑要與社會職業分工情況相適應。由於不同行業社會分工程度和勞動組織形式存在很大差異,社會職業群體範圍也有大有小。這就要求在確定農民就業培訓專業設置時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具體要求。再次,專業設置要與農民不同需求相適應。不同的培訓專業適用於不同的農民。這要求根據受訓農民的文化背景、年齡大小、性別差異、經濟情況等因素,開展適合不同層次農民、不同培訓內容的專業設置。最後,專業設置要與培訓主體自身條件相適應。教育資源的可利用性是專業設置的現實依據之一,農民就業培訓專業設置不僅要適應社會的需要,還要考慮現實可能性,適應培訓主體自身的發展情況,這包括適應學校可能具備的物質條件、師資等,更重要的是與學校所處的地理、經濟、社會等環境,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相適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