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4金融中介與居民金融資產選擇(1 / 3)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場運作的基礎,在經濟活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居民金融資產的選擇對於深化金融中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反過來,金融中介的職能也有利於促進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合理化。

7.4.1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7.4.1.1製度變遷增加居民不確定性預期,導致金融資產選擇有明顯的預防性特征

我國正在深入推行的住房、就業、醫療、勞保、教育等方麵的改革,雖然其進程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對居民現實生活的影響卻表現出很大的共性。即這些改革一方麵增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穩定性,同時又增加了居民的預期支出。例如,就業製度的改革,打破了傳統的“鐵飯碗”製度,使不少人麵臨下崗甚至是失業的風險,從而增加了居民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而教育製度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收費製度的推行,又使大多數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麵臨一筆不菲的預期支出。因而,在這些改革措施尚未落到實處的時候,為了追求跨時效用最大化,居民理性的反應隻能是縮減當前消費,增加儲蓄,以應付未來之不測。事實上,居民麵對製度變遷所表現出來的這種預防性行為特征,從居民金融資產的現實選擇和對居民儲蓄傾向的一些相關調查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家庭平均總資產為121.69萬元,其中6.38萬元為金融資產,僅占總資產的5.24%。而在這僅有的5.24%的金融資產中,近76%的資產配置於存款與貨幣市場中,配置於股票市場的占15%,基金的占4%,其他類型的金融產品所占比例極低。 由於在眾多的金融資產品種中,銀行儲蓄雖然收益較低,但它是風險最小的一種,這說明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行為帶有明顯的預防性特征。

7.4.1.2資本市場發育滯後,居民資產選擇自由受到限製

在西方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國家,金融衍生工具發達,可供一般居民選擇的金融資產品種也相當豐富。銀行存單、股票、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公共基金、保險單等多種金融資產已經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係。而且,經過多年反反複複的產權交易,市場監管規則也得到不斷的修正,每種資產的風險與收益的匹配狀況已逐步趨向合理。普通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不斷調整資產組合,以尋求投資效用的最大化。在我國,由於資本市場的發育相對滯後,從而使居民的資產選擇行為受到了較大的限製。首先,從金融資產品種供給來看,目前除銀行存款外,在我國的資本市場上,股票、債券、基金等資產品種的規模依舊較小。其次,從資本市場的規範性方麵看,由於缺乏係統、有效的監管措施,導致當前投機現象異常猖獗,違規欺詐事件時有發生,普通居民的投資風險與收益難以匹配,中小投資者利益沒有得到很好保護。以股票市場為例,由於眾所周知的會計信息失真、機構操縱等行為的存在,致使絕大多數中小散戶成為資本市場不公平競爭的犧牲品。最後,就資本市場網絡建設而言,營業網點稀少、輻射能力差的現狀也為居民多元化投資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和部分小城鎮,目前資本市場的發展幾乎空白。

7.4.1.3城鄉分割依然存在,農村居民的資產選擇行為尚未步入市場化道路

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多少年來,中國的城鎮與農村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雖然鄉鎮企業的崛起,為縮小城鄉差別搭起了一座“黃金”橋梁,但農村地區封閉、落後、市場發育程度低的狀況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農村居民同城鎮居民的差異,不僅表現在收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方麵,更重要地表現在生產與生活方式方麵。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以來,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耕作方式占據主導地位的特征表明,雖然農村傳統的自然經濟已經瓦解,但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征也並不明顯。因而,中國農村當前的經濟狀況似乎應歸納為“後自然經濟”時代,或“準市場經濟”時代。這種城鄉分割的現實狀況,必然決定了農村居民金融資產選擇行為尚不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征,農民金融資產的選擇目前幾乎還是一片空白。這一方麵是由於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麵,不僅是農村,而且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城鎮,證券交易所、產權交易所、郵市、幣市等金融資產流通場所也不存在,從而使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行為受到較大的製約,並不富裕的農村居民積累起的少量積蓄隻能以銀行存款和手持現金的方式來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