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貧困是全球性社會現象,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和自然生態條件差異以及人類個體差異綜合作用的結果。解決貧困問題是當代世界性課題。即使是富裕的歐洲也有4000萬窮人,而發展中國家的反貧困任務則更加艱巨。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底子薄、人口多、地域廣,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據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4000萬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西部。國家曆來把保障貧困社會群體的基本物質生活,使其盡快脫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為重要職責,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許多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過程中,扶貧工作會麵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近年來,學術研究與理論探索百花齊放,眾多學者和專家從不同角度對轉型問題、市場機製完善、體製改革設計、經濟增長方式、科教興國戰略等進行了深入討論,在爭鳴中達成共識。但迄今為止,這種交流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交往相對較少。

中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曆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嚴格說來,西部地區這個概念過於廣泛,它和美國西部地區的概念完全不同。事實上,中國西部地區的差別很大。西南部地區主要是農業區,是沿海地區的腹地。改革以來,由於沿海地區的帶動以及勞動成本增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內移,鄉鎮企業有了較大發展。西南等地經濟日趨活躍,而西北部地區由於曆史遺留原因,仍是地廣人稀,民族雜居,文化教育落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貧困。六七十年代,實施名為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改變曆史上形成的工業集中沿海的不合理狀況,增強了廣大內地的物質技術基礎,為西部地區的後續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從1979耀1990年,進行以發展沿海為主的梯度推移戰略,較快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新興工業地區的發展,並為全國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加快了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經濟發展,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這一戰略產生的新問題是,沿海新興工業地區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而西部地區相對發展較慢,經濟發展差距拉大。進入90年代以後,決策者和研究者十分重視上述問題,適時地引導改革開放向內地推移,擴大開放了沿江、沿邊地區,加快了西部內陸省市對外開放的步伐,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強調了各地區間的協調發展。這一政策上的調整與轉移,必將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解決貧困問題和中、西、北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