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3 / 3)

33.一些物種以種群為單位生活,從而形成了種群係統。種群係統中的個體具有大致的或者精確的分工。一些種群還具有等級結構。具有等級結構的種群所屬的物種一般較為高級,如這些物種主要以膜翅目昆蟲、靈長目哺乳動物和食肉目哺乳動物為主。在動物的種群中,等級結構的主要體現是進食順序和性資源的分配秩序。

34.生態係統的質料是物種,物種的性質由各個物種的個體的特殊生理結構決定。在生態係統中,有些物種以種群為單位參與生存競爭,但大多數的物種以個體為單位參與生存競爭。因此,構成生態係統的質料,可能是種群,也可能是個體。生態係統的信息是各個物種之間的食物鏈關係、共生關係和競爭關係。生態係統的能量是食物,在這些食物中,包含了化學能量的食物是其主要內容。

35.人類社會係統其實隻是種群係統的一種,但是,因為它的存在是建立在整體生態係統的基礎上,而不像其他動物種群那樣僅僅建立在地方性的群落生態基礎上,因此它也是生態係統的上位係統。而且,人類社會是在整個生態係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社會係統的質料是生物係統(即人體係統),而不是生態係統。

36.人類社會係統(簡稱社會係統)的質料是人,人的性質是由其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決定的。人性的最主要表現是其生理和心理需要。社會係統的信息是社會結構、社會製度和文化,社會製度是社會結構和文化之間聯係的中介,而社會製度又和文化互為表裏。社會係統的能量是財產,這些財產具有可以表現為貨幣數量的價值。財產主要是由生產係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轉化而來。由於產品可以滿足人的需要,因此,它對人是有價值的。對經濟價值的追求是人類個體和群體行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經濟價值是社會體係的能量。經濟價值之所以能夠推動人類的行動,主要是通過人的欲望、憧憬和預見性來實現的。

37.生產係統是社會係統的附屬係統,生產係統並非一個獨立的係統,它的存在依賴於社會係統的存在。生產係統的質料是生產材料,包括生產工具和原材料。生產係統的信息是人的知識、技能,以及由此知識和技能轉化而來的設備體係和管理體係。生產係統的能量是各種物理能量,如熱能、電能、光能等等。

38.生產係統的產出,是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各種物品,這些物品在社會係統中是有價值的。人的行為,主要就是由這些價值物來推動的。因此,生產係統的產物,進入社會係統後,就轉化為社會係統的能量。

39.較高層次的係統如社會係統並非是可以觸摸的物體,而是一種事實。物體和事實統稱為事物。

40.物體的性質決定於構成物體的材料的性質以及材料之間的關係(結構)。構成一個物體的可以是一種材料,也可以是多種不同的材料。從根本上說,所有的物體均由同樣的材料構成。物體的性質或本質,進而物體的功能,決定於材料的結構。因此,物體的功能亦即物體的價值,也取決於材料的結構。從觀察者的角度看,材料的結構即是信息。因此,任一特定物體的本質都是信息。

41.生態係統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植物層次和動物層次(即自養係統和異養係統)。如果我們把生態係統看作物理係統,那麼,植物層次的能量形式主要是來自太陽的光能,動物層次的能量主要是儲存在食物中的、由光能轉化而來的化學能。但是,生態係統本層次的能量卻是光和食物,因為是光和食物決定著動植物的行為,也驅動著動植物的行為。

42.動物的需求其實就是生存的需求。生存包括兩部分,個體的生存和種的生存。食物滿足個體生存的需求,性滿足種的生存的需求。

43.人是具有記憶能力和自我意識、並且其需求超越了單純的存在需求的動物。

44.人的記憶能力是符號的基礎。人的記憶能力也是身份意識的基礎,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identification)很大部分依賴於他對自身經曆的記憶。記憶力能夠幫助人預見未來的事件,並決定其行為。人的預見未來的能力主要指向獲取滿足其需求的物品。正是因為這一能力,對有價值的物品的追求才成為人的行為的動力。因此,在社會係統層麵,價值物轉化為能量。

45.植物轉化為推動人的行為的能量,其主要原因是人的反思性。由於人能夠將某些價值和自己需要的滿足聯係起來,他在謀劃己的行為時,將這些價值物作為其行動的目的。從一個外在觀察者的角度,是人對某價值物的追求推動了這個追求者的行動。如果不考慮特定的個體,普遍的經濟價值就成為所有人的行為動力。依據本書的定義,推動行為的動力,就是(社會)能量。

46.價值本是無形的,但人類發明了價值的尺度和價值的符號,即貨幣。由於貨幣的出現,價值具有了可通約性,其流動性也大大提高。貨幣成為價值(社會能量)的測量單位,就像焦耳成為物理能量的測量單位一樣。貨幣本身是一種信用製度,即每個社會成員均認可貨幣所代表的價值的數量,並承認它對物品的可交換性。貨幣的出現也使得人們積聚財富的成本大大降低,因為大大降低了財產的儲藏成本和被損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