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忠告·生活篇(1)(1 / 3)

煙草正為你敲開癌症之門

煙草和煙霧屬於國際抗癌聯盟(IARC)公布的四類致癌物中的第一類。其致癌原理為:破壞細胞基因、放射性損傷和損傷免疫功能。

煙草所含的蠟質或尼古丁比較豐富,即使未經燃燒,也會含有亞硝基去甲菸堿等致癌物。煙草在燃燒(吸煙)過程中,有大量新化合物形成。科學家在煙霧中分離出4000餘種有害成分,主要為尼古丁(煙堿)、煙焦油、一氧化碳、氫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多環芳烴是煙霧中最主要、數量最多的致癌物質。

吸煙和吸二手煙都能引起肺癌,還能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腎癌、尿道癌、膀胱癌、宮頸癌和白血病等。

癌症,幾乎沒有人不是心懷恐懼,但是對癌症的誘發因素,人們又往往不很當回事,例如對待吸煙。盡管已有大量科學證據說明吸煙會極大增加肺癌等癌症發生幾率,會影響壽命,但是仍有不少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舍不得放棄吸煙嗜好,特別是當看到不吸煙的人也得肺癌時,似乎更為自己找到了吸煙的理由。孰不知,不吸煙的肺癌患者很可能正是二手煙的受害者。

煙草不僅能夠促進癌細胞的發育,而且還能幫助早期癌細胞躲避免疫係統的攻擊,否則機體的免疫係統本可以在癌細胞增殖和擴散前將其消滅。

研究表明,煙草不僅會促進癌症的發展,而且還能幫助早期的癌細胞逃避人的免疫係統的檢測,而這種檢測有可能在癌細胞繁殖和擴散之前就將其消滅。

紐約市紐約大學的Jane A.McCutcheon博士和她的同事發現,細胞接觸煙草後,其表麵的一些物質減少了,而正是這些物質可發出細胞是否有危險以及免疫係統是否應該將其消滅的訊號。鑒於此,McCutcheon在接受路透社健康通訊的一次采訪中說,由於細胞報警能力的降低,一旦細胞發生癌變,它們就很有可能逃避人體免疫係統的監測而繁殖起來,並擴散到全身。

煙草點燃後生成氣體,怎麼會損傷消化道呢?原來煙可分“海、空”兩路入侵消化道:吸煙時少部分煙可從咽經食管到胃甚至到腸,可視為“空路”,這些煙直接和胃腸道黏膜接觸。進入呼吸道的大部分煙和呼吸道黏膜直接接觸後,其中的有害成分都可被吸收入血而運送到遠處,這可謂“水路”。在消化道損害中,上消化道是首當其衝的重災區。

煙民齶、口腔癌和舌癌:煙民齶表現為口腔軟、硬齶發紅充血,繼而灰白變厚,並出現許多細小顆粒及紅色小點,影響味覺。戒煙後可恢複。舌癌及口腔癌的發生率也會因吸煙而增加。

食管癌:食管癌的發生頻度常緊跟吸煙引起的肺癌之後,被認為是咽下了煙中的致癌物所致。吸煙引起食管癌的危險性隨吸煙的數量增加而加大。有研究顯示,吸煙者食管癌的發病率高出正常人4-10倍。

胃癌:日本醫生報告吸煙者胃癌發病率明顯要比不吸煙者高,男性高60%,女性高30%。開始吸煙年齡越早,胃癌死亡率越高。

胰腺癌:日本與加拿大醫生發現,吸煙者發生胰腺癌的幾率比不吸煙者高出2倍多。在我國該病發病有上升趨勢,應引起注意。

據張聯研究員介紹,煙草中含有上百種複雜的化學成分,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吸煙過程中可產生40多種致癌物質,其中與肺癌關係密切的主要有多環芳烴類化合物、苯、砷、丙烯、煙堿(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煙焦油等,這些致癌物質可通過不同的機製,導致支氣管上皮細胞DNA的損害,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變和失活,導致細胞遺傳信息轉化癌變。而煙點燃後產生的煙霧,不僅包含了煙草中所有的化學成分,而且比煙草本身增加了一些有害物質,如一氧化碳和煙焦油等。

研究過程中專家還發現,如果在門窗緊閉的室內吸煙,將會形成極為可怕的致癌混合物飄在空氣中而被人體吸入。因此,在公共場所和室內吸煙危害極大。家庭中如有一人吸煙,那麼這一家中的男女老少都要遭殃,成了“被動吸煙者”。有人調查了9150名40歲以上的不吸煙婦女,發現丈夫吸煙的婦女患肺癌比例明顯高於丈夫不吸煙的婦女。

香煙中尼古丁的含量最多,毒性也最大。實驗表明,1支香煙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隻小白鼠,25克尼古丁可以毒死一頭牛,40-60毫克純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個人。而這僅僅是煙草中的一種有害成分。張聯研究員說,目前,我國有煙民約有3億人,每天都有近3000人死於煙草相關的疾病,每年有100多萬人死於肺癌、冠心病等與吸煙相關的疾病,超過了結核、艾滋病、圍產期疾病、車禍和自殺死亡的總和。特別是近十年,肺癌的死亡率上升了56%,占全部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的1/4。而造成這一悲劇的元凶正是吸煙。據統計,男性肺癌的80%和女性肺癌的19.3%都歸因於吸煙。很多人稱“吸煙等於慢性吸毒”毫不為過。

煙草可誘發肺癌,已眾所周知。據資料顯示,每日吸40支香煙達20年者,肺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60-70倍。

煙草中能分離出20多種致癌物質,如氰化物、3,4-苯並芘等,都會促使體內細胞癌變。煙草中有不少的微量元素,如砷、鎘、鎳、鉻等係明顯的致癌原。每支香煙中含鎘1微克,70%在點燃後從煙中被吸入,每天吸20支煙,吸入鎘可達14微克。一支煙中含鎳2-5.4微克,每日吸煙兩包,一年體內即蓄積鎳6毫克。香煙中還含有一種叫210PO的金屬元素,在燃燒時210PO被蒸發並儲積於吸煙人的肺中,同時不斷產生輻射作用而導致癌症發。

當然,除以上致癌微量元素外,煙堿的刺激作用及煙霧中的多環芳烴、焦油等都可起到促癌作用。所以,有癌症家族史、呼吸道疾病易感者及其它慢性病者當禁煙為好。由於煙草致癌有10-20年的潛伏期,所以,20歲以下的青少年者,更應遠離吸煙,不以煙草來損害自己的體質和生命。

為了強化人們對吸煙與癌症之間關聯性的認識,提醒吸煙者不要因為留戀小小的香煙,無意之中害了自己,害了親人,害了周圍其他人。

晨練是空腹好還是早餐後好

晨練已成為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但有些老人在晨練後,會感覺頭暈、心慌,有的人還感到腿軟,站立不穩,甚至突然摔倒。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是空腹晨練造成的。對於老年人來說,空腹晨練實在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在經過一夜的睡眠之後,不進食就進行l-2小時的鍛煉,腹中已空,熱量不足,再加上體力的消耗,會使人腦供血不足,哪怕隻是短暫時間也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暈,嚴重的會感到心慌、腿軟、站立不穩,心髒原來就有毛病的老年人會發生突然摔倒甚至猝死的意外事故。

老年人晨練前的進食,應以鬆軟、可口、溫熱的食物為宜,如熱豆漿、熱牛奶、點心、藕粉、發慌、粥、雞蛋餅、燕麥片等。

人在晨練時,要消耗較多的能量。而人體能量的供給,可以來自食物,也可以來乍體內的脂肪分解或肝糖元分解。有人研究表明,早晨是肝髒中含糖元最低時期。如在這時空腹進行晨練,則運動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體內的脂肪分解。這樣,人體血液中的遊離脂肪酸便大為增加。遊離脂肪酸雖可供給運動能量,但過多時,對老年人的心髒也有不利影響,往往可使老年人產生各種心律失常,而少數嚴重的心律失常可導致猝死。此外,人在晚上雖然停止了進食與飲水,但身體由於不顯性出汗,呼吸、排尿等仍繼續在失去水分,故清晨時,一般老年人體內處於微缺水狀態,血液濃縮,粘滯性增加,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引起心、腦疾病發作的傾向。而晨練時,呼吸加快,往往還有不同程度的出汗,這就加重失水,而有促進血栓形成之虞。

因此,老年人在晨練活動前,以先吃一點食物及補充一些水分為好,如飲一杯糖開水,或飲一杯麥乳精之類的飲品就很相宜。這樣做既可在運動中補充能量,減少體內脂肪分解,使血中遊離脂肪酸不致過高,又可補充水分,稀釋血液,防止血栓形成。但應注意,晨練前進食量不宜過多,一般以300-400毫升為宜,因為吃得過飽,胃過飽滿,橫隔肌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呼吸。並且在晨練中,過多的食物在胃內振蕩,也易引起惡心、腹痛、甚至嘔吐等症狀,從而影響晨練質量。

許多人習慣早晨空腹跑步,以為這樣既能吸收新鮮空氣又能防止肥胖。然而,運動需要能量,平時身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源,主要是飲食中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吃東西就鍛煉,因為沒有攝入碳水化合物,體內缺少能量,但是又得消耗能量,要消耗的能量來源就是身體中的脂肪了。這種情況下,血液中的遊離脂肪酸就會明顯升高,脂肪酸是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年紀越大利用遊離脂肪的能力就越低,因此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美國著名的慢跑創始人菲莉克斯16年間通過慢跑使體重從90公斤減到60公斤,然而剛剛52歲就因為心肌梗死而去世了。據了解,他就死在早晨的慢跑途中,而且他在鍛煉前沒吃東西。可見空腹運動弊大於利。所以專家建議,晨練者在外出鍛煉前,一定要吃點東西,以免發生意外。

對於一些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在腹中空空時,血糖的調節能力會下降,極容易引發低血糖。如果空腹跑步,後果可能更明顯。

同樣道理,血壓不穩的老年人,一宿睡眠後,體內血容量會下降,血壓調節功能隨之降低。如不及時補充能量,運動後的血管擴張,再加上血容量的不足,很容易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或缺氧,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尤其是老人的血管收縮功能沒有年輕人好,更易產生眩暈感,以致意外。

因此,專家建議老人在晨練前,最好補充一些帶水分、易消化和熱量高的食物,如豆漿、麥片、稀飯或吃些蛋糕、麵包等。需注意的是,牛奶喝後容易脹肚子,運動起來很不舒服,最好不喝。

老人晨練前的準備應從起床前開始。起床前先閉目靜養15分鍾,起床後適當補水,並在室內稍事休息,做些準備活動。若晨練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上,應在晨練前少量進食,休息40分鍾左右再開始晨練,以防出現頭暈症狀。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者,最好在晨練前先服用降壓藥和小劑量的腸溶阿司匹林,可有效預防疾病發作。

空腹鍛煉可引發低血糖病。早晨空腹時,人體的代謝率處於最低水平,血糖也處於維持生理最基本需求狀態,此時人體運動時,肌體必需調動儲備能源,以供人體需要。而老年人由於肌體的調節機能反應緩慢,儲備能量一時難以被激發,肌體代謝跟不上肌體需求,而容易引發低血糖,出現頭暈、目眩、手麻等症狀,有時甚至發生暈厥。

大多數人晨練時是空腹的,不吃東西就鍛煉,因為沒有攝入碳水化合物,就要通過分解身體中的脂肪來提供能量。這種情況下,血液中的遊離脂肪酸就會明顯升高。醫學研究證明,脂肪酸已經成為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老年人,年齡越大體內分解利用遊離脂肪酸的能力就越低,因此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就越大。

晨練需要正確的方法

晨煉就是指運用體育運動內容,手段和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因素,以發展身體、增強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過程。

經過鍛煉能夠延長生命,減輕機體老化;能夠增強活力,改變腦子遲鈍;能夠消除疲勞,振奮精神鬥誌;能夠提高效益,減輕醫療負擔;能夠廣交朋友,互通互傳信息;能夠健壯強身,增強免疫能力;能夠心情舒暢,減少家庭矛盾;能夠增加食量,改變消化係統;

鍛煉好處多多,但並不代表就沒有弊,萬事有利必有弊。鍛煉也一樣,也有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水是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素之一。除膳食補水外,成年人每天還需要補充1500毫升左右的水,約5-7杯。早起後飲水杯,可補足機體一夜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進血液中的廢物。但有些人晨練前沒有喝水的習慣,這是不衛生的。長此以往,會有礙健康,甚至誘發疾病。

美國一些研究機構的專家們曾共同製定出一套“長壽守則”,其中就有一條“清晨鍛煉先飲水”。因為人在睡覺時皮膚、呼吸道每小時要散發20克—35克的水分,加之尿液的排出,經過一夜之後,機體處於缺水狀態,血液濃縮,血流緩慢,血容量減少,血管口經變小,體內代謝廢物堆積,機體處於“水平衡”失調狀態。

清晨長期沒有喝水習慣的人,久而久之會造成嘴唇幹裂、咽喉疼痛、口角發炎、眼睛紅腫、小便赤黃、大便秘結等症狀。由於失水過多,血液濃縮嚴重,有可能產生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甚至釀成大禍。

因此,清晨運動前必須先喝點水。因為喝水半小時後,水分便可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增加了血容量,降低了血液粘稠度,使血波循壞暢通,有利於預防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