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一(3 / 3)

中醫認為“肺氣如金,非叩不鳴”,意為肺如一口金鍾,如果沒有外力叩擊,是不會自己發出鳴響的,咳嗽的產生一定是由某種致病因素作用於肺係引發的。根據引發的原因,咳嗽可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多為六淫外邪侵襲肺係所致,若調治失當可轉為慢性咳嗽;內傷咳嗽是髒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多因體內器官疾病遷延不治演化而成,這種咳嗽經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作。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治療外感咳嗽需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以拍打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治療內傷咳嗽需肅理肺氣,化痰止咳,以拍打手太陰和足太陰經穴為主。

取穴:風池、定喘、大椎、身柱、大杼、肺俞,廉泉、天突、膻中,曲池、尺澤。

隨症加減:外感咳嗽拍列缺、合穀;內傷咳嗽加拍太淵、三陰交。

定穴: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伏坐位,用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定喘穴: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簡易取穴法:以拇指指關節橫紋中點壓在大椎穴上,其兩側紋頭邊緣所在處即是本穴。

大椎穴:位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低頭,頸背脊柱最上方突起之椎骨就是第7頸椎,其下緣凹陷處即是本穴。

身柱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臥,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頸背交界處椎骨的最高點為第7頸椎,向下數3個椎骨,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緣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廉泉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把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下頜骨中點,拇指尖正指向喉結部,當拇指尖到達之處即是本穴。

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簡易取穴法:仰靠坐位,胸骨上端凹陷中即是本穴。

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將兩乳頭連線,取其中點即是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4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的中點即是本穴。

尺澤穴: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

簡易取穴法:肘部微細,手掌向前上方,觸及肘彎裏大筋(肱二頭肌腱)的外側與肘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簡易取穴法:張開兩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示指壓於另一側的腕後橈側高突處,當示指尖所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太淵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搏動處簡易取穴法:伸手置台麵,掌心向上,手掌後拇指所在側(橈側),可觸及一小圓骨的外側下緣,當掌後第1橫紋有脈搏搏動處即是本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簡易取穴法:以手四指並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打,拳擊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先用掌根拍法拍打風池、定喘;再用掌拍法自上而下從大椎拍至身柱,從大杼拍至肺俞。

2.用單指點擊法點按廉泉、天突及膻中。

3.用掌拍法拍打曲池、尺澤處。用掌根拍打合穀、列缺或太淵。

4.用掌拍法拍打三陰交。

注意事項

1.不吃刺激、易引起咳嗽的食物。

2.不在煙霧灰塵大的地方待著,最好在環境清潔、日照充足、舒適安靜的地方活動或休息。

3.控製致病原,戒煙對咳嗽具有重要的預防和治療意義。

4.要積極治療,防止感染,防治反複發作,預防肺氣腫的發生。

5.注意鍛煉,增強抵抗力,避免傷風感冒。

還可這樣治療

家用食療方

準備百合50克,蜂蜜25克。先將百合放入鍋中煮熟,冷溫後,加入蜂蜜,攪拌均勻,飲下,一日飲服2~3次,可治療咳嗽。

運動療法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的健身方法,它外動內靜、靜中求動、剛柔並濟的特點對咳嗽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打嗝

概述

打嗝,醫學上稱為“呃逆”,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一種不自主膈肌間歇性收縮的症狀,表現為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連續或間斷發作,令人不由自主,頗為尷尬。此症多因飲食過當、情誌不遂、正氣虧虛所致。

呃逆可單獨發生,也可與其他病兼見。如在急食飽餐之後,吸入冷風,則會出現暫時性呃逆,其症狀輕微,且不治也可自愈,一般不被視為病態。

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後期突然出現呃逆,多為病趨危重的預兆,需多加注意。現代醫學中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等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參照治療。

根據引起呃逆原因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五種類型。一是胃中寒冷型,此種呃逆聲沉緩有力,得熱則減,遇寒更甚,惡食冷涼,喜飲熱湯;二是胃火上逆型,其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多喜冷飲,大便秘結;三是氣機鬱滯型,多因情誌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表現為胸脅滿悶,噯氣納減,腸鳴矢氣;四是脾胃陽虛型,其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麵色晄白,食少乏力;五是胃陰不足型,其呃聲短促不得續,口幹咽燥,煩躁不安。

取穴:天突、膻中、章門,大杼、膈俞、胃俞,合穀、內關,足三裏。

隨症加減:胃中寒冷型加氣海、關元;胃火上逆型加天樞、內庭;氣機鬱滯型加肝俞、脾俞;脾胃陽虛型加中脘;胃陰不足型加三陰交、太溪。

定穴: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簡易取穴法:仰靠坐位,胸骨上端凹陷中即是本穴。

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將兩乳頭連線,取其中點即是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4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章門穴:在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

簡易取穴法:直立,上臂緊貼胸廓側麵,屈肘,手指按壓同側缺盆處,肘尖所指處即是本穴。